真德秀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書
1:真德秀(1178~1235)字景元又字希元福建浦城人;生于南宋孝宗淳熙五年卒于理宗端平二年享年五十八歲;諡文忠人稱真文忠公;曾在家鄉(xiāng)筑西山精舍講學所以學者亦稱他為西山先生。十二歲入黨庠十四歲通六經(jīng)子史二十二歲登進士二十八歲中博學鴻詞科;以詞林起家累官至翰林學士。至四十歲以后才專一講學在西山精舍與師友輩詹體仁、黃叔通等講習討論;然不久又被派為官所以一生專門講學時期不長。當韓侘胄反對朱熹而以「偽學」禁錮善類的時候當世大儒著作多被禁絕獨有西山、鶴山(魏了翁)衛(wèi)道守經(jīng)以斯文自任始使正學能繼續(xù)傳布。西山、鶴山并稱兩人都是南宋末期的大學者;西山在朝近十載雖沒有重要功績可記述但直言敢諫聲震朝野。 西山是詹體仁的門人為朱子的再傳弟子。在論心性方面篤守程、朱一派舊說沒有更深刻的探討。他以心為神明之舍為人一生之主宰是統(tǒng)御性情的。性具于心為心之理發(fā)而為知識思慮則為情故性為體情為用。性有天地之性與氣質(zhì)之性兩種;天地之性是天所賦與純粹至善人人所同的而氣質(zhì)之性為人所感受有善有惡。因此心亦有兩種:心由天地之性而發(fā)具有仁義禮智之理謂之「道心」;若由氣質(zhì)之性而發(fā)循聲色臭味之欲謂之「人心」。出于道心則為善可以至圣賢的境界;出于人心則為惡即進入小人的領域。所以教育的意義是在變化氣質(zhì)不善之性以歸于天地至善之性。他說:「大凡為學只要變氣質(zhì)正心術(shù)而已。蓋人之氣質(zhì)茍非圣賢不能全善必有所偏故圣賢立下許多言語欲人因其言語以省察自己之偏頗之處。如醫(yī)經(jīng)然其病則有某方其病則為某藥學者味圣賢之言以察己之偏正如看醫(yī)經(jīng)以察己之病。」此說與張橫渠所謂「學以變化氣質(zhì)」的見解相同。西山心性二元論亦是遵循程、朱的傳統(tǒng) 只是另引證[詩經(jīng)]、[春秋]、[孝經(jīng)]、[論語]、[孟子]似較程、朱所說為詳備;但最后歸結(jié)于「性善論」則是相同的。 西山著作頗多以[大學衍義]四十三卷為其精粹次為[讀書記]四十卷全收在[真西山全集]中。[大學衍義]首列「帝王為治之本」次舉「帝王為學之本」再談「格物致知」之要層層推進藉以「明道術(shù)」。西山以為言道要從[大學]之道開始而以歷史為佐證因之[大學衍義]一書以[大學]為經(jīng)以「歷史」為緯詳論堯、舜、禹、湯以及漢、唐以后的君臣事跡分析忠奸賢佞、興革得失;采取資治的觀點講明為政修己之道融匯經(jīng)史體大思宏;這些觀點與北宋的理學家有些不同。同時他也推崇漢武帝時董仲舒所倡「春秋大一統(tǒng)」之義主張辟邪說講法統(tǒng)尋求國家富強之路;這當然是南宋積弱的形勢使然。也就因為如此他所著[大學衍義]一書不僅受到南宋當代朝野推崇而且明、清之際仍然是帝王講道術(shù)的張本。由明萬歷至清乾隆年間此書一刻再刻版本甚多都是由于當時儒者欣賞他這種「資治」的觀念所致。明儒甚至有謂:「孔子以[大學]衍六經(jīng);真德秀則以六經(jīng)衍[大學]」可謂推崇備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