謙德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書
1:謙德即謙退禮讓的德行。傳統儒家及道家思想都注重謙德。〔易經〕中的謙卦更盛贊謙德謙行。關于謙德的闡釋〔韓詩外傳·卷三〕有一則周公教訓其子伯禽的故事有頗為詳細的說明。西周初年周成王封伯禽為魯國國君伯禽就任之前周公訓勉他要以謙德保守國家。周公說:「你千萬不要以身為國君而驕慢士人。我是文王的兒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父又為卿相輔佐天子治理天下我在天下人中地位算不低了。但是我常在洗頭時數度中斷握著濕頭發去接見來訪的客人;也常在吃飯時數度暫停吐出正在咀嚼的飯菜(來不及嚼碎咽下)去和賓客會面。即使這樣還怕錯過天下的賢士。」周公又說:「我聽說寬宏大度而能保持恭敬的人會受到尊崇;土地廣大而保持節儉的人會得到安定;爵位官職崇高而態度謙遜的人能常保尊貴;人民眾多、軍隊強大而能保持憂患意識的國君能使國家強勝;聰明睿智而自認愚昧的是善人;見聞廣博而自認無知的是真正有智慧的人。這六者都是謙德的表現。一個人之所以能貴為天子保有天下四海就是因為具有謙德。由于不謙以致失去天下、喪失生命的夏桀和商紂就是例子。」周公并引〔易經·謙卦〕的話說:天道是減損滿盈而增益謙退的;地道是使盈滿的變虧而使謙退的流布;鬼神危害盈滿的而保佑謙退的;人道是厭惡盈滿而喜好謙退的所以衣服的內襟要短些宮室的墻角要圓些房子不要極盡精巧就是不要表現十足的意象所以〔易經〕中說:謙遜則亨通而能夠長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