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謙之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教育Wiki編版
1:寇謙之(365~448)為北魏道士。字輔真。祖籍上谷昌平(今屬北京)后遷居馮翔萬年(今陜西臨潼北)。自稱是東漢功臣寇恂的十三世孫。早年傾心慕道修習(xí)張魯?shù)佬g(shù)但未成功。后來隨成公興入嵩山修道七載神瑞二年(415)太上老君親臨嵩山授予「天師之位」并賜〔云中音誦新科之戒〕二十卷傳授導(dǎo)引服氣口訣諸法并令他「清整道教除去三張偽法:租米錢稅及男女合氣之術(shù)」;「專以禮度為首而加之以服食閉煉」。三張指張陵、張衡、張魯?shù)呐f天師道。八年老君的玄孫李譜文降臨嵩山親授〔錄圖其經(jīng)〕六十余卷賜以劾召鬼神及金丹、云英、八石、玉漿等秘法并囑其輔佐北方「泰平真君」(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始光(424~428)中寇謙之親赴魏平城(今山西大同)獻道書于太武帝得到重臣崔浩的幫助在平城東南建立新天師道場重壇五層遵其所經(jīng)之制后人稱為「北天師道」。太延(435~440)末太武帝聽從寇謙之的進言改年號為「太平真君」并親至道壇受籙封寇謙之為國師新天師道由此在北方大盛。寇謙之對早期道教的教義和制度進行了全面改革吸取儒學(xué)的「五常」觀念(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并吸融儒釋的禮儀規(guī)戒建立了比較完整的道教教理教義和齋戒儀式對后世道教影響甚大。
寇謙之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典修訂版
1:人名。(公元365~448)字輔之北魏昌平人。學(xué)仙道隱于松陽。太武帝詔玉闕為其建天師道場定道教為國教并對佛教采取彈壓政策。謙之以老子為教主張道陵為大宗道教之名由此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