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操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書
1:德操意指有品德者必有操守并能擇善固執生死不渝。荀子在〔勸學篇〕中主張教育的目的在陶成完善人格其方法則在透過對詩書禮樂等有價值的文化典籍的學習使之內化為自身的品格如此必能堅持道德操守生死以之毫不動搖。〔勸學〕中說:「百發失一不足謂善射;千里蹞步不至不足謂善御;倫類不通仁義不一不足謂善學。……全之盡之然后學者也。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為美也故誦數(即誦經)以貫之思索以通之為其人以處之除其害者以持養之。……是故權利不能傾也群眾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蕩也。生由乎是死由乎是夫是之謂德操。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應。能定能應夫是之謂成人。」意思是說學習受教目的在全善盡德;不通人倫之道、不能貫徹仁義之行就不足以稱得上是善于學習。必須盡善盡美才稱得上是學習。君子知道必須人格整全純粹才完美所以誦讀詩書將知識貫通起來以古人為模范排除有害心靈之事善加持養。所以權勢利害不能使他傾倒群眾不能使他移易整個天下也不能使他動搖。生死以之絕不改變。如此有道德操守的人才能堅定為人處世的原則因應外物不為所惑。這樣才能算得上是有道德成就、人格完善的人。 由此可見荀子學說雖一面強調外在環境、積習經驗對于教育學習的重要另一面卻以人格的完成為教育的最終目的。「德操」之為行為操守雖表現于外卻有賴于自身內在的人格完成-即「成人」。有人格者堅毅自持有所為有所不為。〔荀子補注〕作者郝懿行因而引〔中庸〕之言說明「德操」的意義:「德操謂有德而能操持也。生死由乎是所謂國有道不變塞國無道至死不變者庶幾近之。故云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應。」唯有有道德人格的人才能因應變局而不放棄原則。以此在荀子看來與其教導學生肆應變遷的環境無寧培養其堅毅的道德人格。因為無論環境如何變遷人還是有確切不移的為人的道理。人格教育實為最重要的教育工作且最易為人所忽略。
德操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典修訂版
1:德行操守。《荀子.勸學》:「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謂德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