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論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書
1:「正論」指肯定的想法或對一斷言的初步論述有時則只為一普徧命題或「主題」。在邏輯上與「反論」(antithesis)相對。如說「A」是正論時則「-A」是反論。 康德(Imm. Kant)在〔純粹理性批判〕中以「先驗辯證」處理傳統形上學因理性之二律背反所造成之問題時認為這些問題之所以會產生是由于傳統形上學家未能了解理性認知之限度所致。因為世界整體涉及經驗對象但卻又超越個別經驗對象。康德依此將這些論點區分為正論及反論二者在邏輯上相互對立;并依范疇四分法將之顯示為:(1)數量方面:正論者認為世界在時間上有其起源且在空間上有限;反論者則認為世界在時間及空間上均是無限的。(2)性質方面:正論者認為世界上一切復合的事物是由不可再分的原子組成;反論者則認為世界的一切事物并無最基本的組成單位事物本身可無限分割。(3)關系方面:正論者認為世界中除了機械因果法則之外尚有一不受此法則所制約的自由律;反論者則認為所有法則均是自然因果法則無一例外。(4)模式方面:世界中必有不受制約的絕對必然存有者存在可能是世界的一部分也可能是世界的原因;反論者則主張并無此類存有者存在。康德認為(3)(4)兩項本身雖具有邏輯上的對立性卻有事實上的(或即道德實踐上)可并存性。在其關于實踐理性之論述中康德即論證這項可能性。他認為就人具有感性方面而言是受制于自然法則;但就人是有理性者而言人同時又能不受制于機械法則而能成就道德。故就人是有理性又是自然的存有而言人是雙重世界的存有亦即人是智性界與感性界之存有因而在邏輯上具有對立性的命題能在實踐中消融。黑格爾(G.W.F. Hegel 1770~1831)則沿續康德的論點欲以辯證法消解所有的對立命題在其〔精神現象學〕(Phanomenologie des Geistes 1807)中提到循環型及揚棄型的辯證法。前者是指正反論之間互為正反論。如主人與奴隸的關系當主人的日常生活都要奴隸侍奉時使主人表現得有指揮奴隸的存在在奴隸是主人的照顧者而言奴隸則顯示其具有宰制主人的性質。揚棄性的辯證法則指出一項正論產生時在其前即經歷了有所保留、有所否定的揚棄過程。如一個人訂定一個理想并試圖實踐時理想即受到事實上的修正或否定在最后達成此項目標時即使與原先的論點不一致或相近但仍保有先前理想的部分。但這項結果仍將再面對新的否定而產生一項新的結。黑格爾即用辯證法來說明一切事物之生成變化。也將正論與反論之間的對立性消解依此解釋人類歷史即可看出是精神繼承先前文化并不斷發展的運動過程。 教育活動中文化的傳遞本身即是一項辯證的過程。就文化財之選取而言選取者先依其自身的視野在面對這項文化財所顯示的視野時對自身的視野修正繼而決定本身所應選擇的內容。在學習活動中學習者本身亦與這些教材的視野產生辯證最后豐富了學習本身的視野。由這些歷程可以看出正論本身在邏輯推演上的絕對性在教育活動上并不如此因為正論必然經歷一項部分否定及部分保留的歷程。
正論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典修訂版
1:正確的言論。《漢書.卷七五.夏侯勝傳》:「人臣之誼宜直言正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