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轉型理論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書
1:人口轉型理論是依據歐洲國家的人口變遷經驗發展而成的理論。此項理論可用來解釋公元1650年后三百年間出生率與死亡率變化對人口成長之影響。 公元1750年以前西歐和北歐國家的出生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出生率是高而且穩定。死亡率也相當高。不過受到糧食供給與疾病流行等因素的影響死亡率呈相當大幅度的變動因此人口的增減主要視死亡率高低的變化來決定。公元1750年以后因為社會經濟的改善以及醫藥衛生的進步死亡率逐漸穩定下降。經過200年的時間從千分之卅下降到千分之十左右以后便穩定在此一水準。死亡率開始下降以后社會型態也開始改變從農業社會轉變為工商業社會人口也大量移向都市。為了適應都市生活夫婦自動限制子女出生數因此出生率從千分之四十左右逐漸下降到公元1930年代降至千分之二十左右。自此以后出生率隨社會經濟的好壞而升降成為決定人口增加的主要因素。 上述人口轉變的過程可以分成三個時期(見下圖)。在第一期里死亡率首先下降但出生率仍然居高不下。到第二期時出生率也開始下降但死亡率已降到很低水準。在這兩個時期里人口快速增加到了第三期出生率與死亡率都已降至很低的水準因此人口增加緩慢。 雖然人口轉型理論曾被廣泛用來解釋人口演變的趨勢但有些人卻懷疑其理論價值因為仍可觀察到一些例外的情形。另外也有一些人認為這種人口轉變過程只是一種現象記錄不能稱為理論。我國臺灣省的人口轉變大致符合上述理論只是整個演變過程只花了九十年的時間。
人口轉型理論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教育Wiki編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