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行動理論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書
1:社會行動理論系自一九三零年代以來盛行于歐美的社會學理論。該理論導源于韋伯(Max Weber)的社會行動概念經茲南尼基(F. Znaniecki)、麥基佛(R.M. MacJver)、派克(R. Park)、湯瑪斯(W.I. Thomas)等學者的倡導與發揚至帕森斯(Talcott Parsons)時已發展成為體系完整且范圍極為廣泛的理論。 社會行動理論的內容可由帕森斯及其同事的有關著作中發現其中比較重要者有:〔社會行動的結構〕、〔行動理論通論〕、〔社會體系〕、〔社會體系與行動理論之演化〕等書。其主要觀點概述如下: 第一、社會學研究的主要對象是社會行動。此種觀點系韋伯的基本社會學見解亦為所有社會行動論者的共識。選用「行動」(action)而非「行為」(behavior)的概念系由于行動涉及主動的、創造的、心智的「有意的動作」而行為則只是刺激與反應的機械式聯結。換言之行為不涉及思想的歷程而行動則包含行動者主觀的意義。 第二、社會行動涉及一個或一個以上的行動者所表現的一連串單位行動(unit act)。所謂單位行動包括幾項基本要素或特質:(1)單位行動指一個 「行動者」的存在; (2)行動者透過行動以達成目標; (3)行動發生于一個特定的「情境」中該情境中存在著行動者無法控制的情境條件(如體質、遺傳及外在環境的阻礙)以及行動者能發揮控制力的事物(如各種工具或手段等); (4)行動者受到規范、價值或理念的影響選擇合適的手段藉以達成預期的目的。因此行動者雖然在社會情境中從事評價與選擇但不可能做完全的自由抉擇只是意味著行動者「志愿的」做成決定而已。 第三、行動者的行動并非零散的出現而是以不同的類型有系統的相互聯結組成一群行動體系(action systems)。社會中的行動體系包括有機行為體系(behavioral organism system)、人格體系(personality system)、社會體系(social system)與文化體系(cultural system)。有機行為體是指人類的生理體系人格體是指動機、精力及慾望等社會體是指社會成員互動的過程、模式或結構文化體系則是價值觀念、道德及信仰等的總稱。有機行為體系是行動體系最基本的單位其他三個體系則系用來滿足與適應有機體的需要。 第四、任何行動體系均須執行四大功能即所謂(A)適應(adaptation)、(G)達成目標(goal attainment)、(I)整合(integration)及(L)潛在的模式維持(latency pattern maintenance)。帕森斯以為AGIL架構既可用以分析二人之間的互動也可分析所有的行動體系。 社會行動理論雖然風行一時但涉及個人的或微觀的分析已為其他理論所吸收而社會的或鉅觀的探討又未適度的整合因而目前不僅盛況不再其重要性亦已減弱。
社會行動理論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教育Wiki編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