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印本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書
1:一書以兩色、三色、四色或更多顏色印出之本稱之為套印本。以朱墨兩包套印的稱朱墨套印本以三色或四色套印的稱為三色套印本、四色套印本。其套印方法就是把同一版上需用不同顏色印刷的部分分別刻成大小不同的版片然后依次加印在同一紙上。由于印刷時必須使兩版版框緊密吻合故又稱套版。木刻套印本淵源于多色寫本我國古代一直把經(jīng)書當作教科書經(jīng)的正文并不多但各種各樣解釋卻汗牛充棟。人們?yōu)榱税呀?jīng)文同注釋區(qū)別開來往往用墨筆寫經(jīng)文以朱筆寫傳注如唐陸德明〔經(jīng)典釋文〕的〔序錄.條例〕中規(guī)定:「以墨書經(jīng)本朱字辨注」。其他著作有的也采用這種方法。元王好古〔湯液本草后序〕引唐劉禹錫的話說:「〔神農〕本經(jīng)以朱書名醫(yī)別錄以墨書傳寫既久朱墨錯亂遂令后人以為非神農書」。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套印作品是元至正6年(1340)湖北江陵資福寺無聞和尚套印的〔金剛般若波羅密經(jīng)注解〕卷首靈芝圖和經(jīng)注都用朱墨二色套印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套印實物比歐洲第一部帶色印的〔梅因茲圣詩篇〕早170年現(xiàn)藏臺灣中央圖書館。明代盛行評點式的文學批評有的書經(jīng)過許多學者之手他們往往周不同顏色的筆留下自己的批語而將這種批本付刻時通行的墨印本就無法清晰地表現(xiàn)出來。所以用套印的方法印刷古籍在明代萬歷至天啟間即被廣泛應用這類書籍對指導閱讀、普及文化起了重要作用讀者面很大。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云:「凡印有朱者、有墨者、有靛者;有雙印者、有單印者雙印與朱必貴重用之」。此所謂雙印者即指套印本。這是有關套印本的最早文字記載。在這段時間里吳興閔齊仿和凌蒙初兩家用套印刷印的古書最為聞名世稱閔刻本、凌刻本。兩家刻印的四部圖書約計一百數(shù)十種字畫精美套色鮮明。套印有多色者近人葉德輝〔書林清話〕卷8云:「他如三色套印則有〔古詩歸〕15卷、〔唐詩歸〕36卷其間周朱墨者鍾惺、用藍筆者譚元春也。四色套印則有萬歷辛已凌瀛初刻〔世說新語〕8卷其間周藍筆者劉辰翁用朱筆者王世貞用黃筆者劉應登也。五色套印明人無之。道光甲午琢州盧坤刻〔杜工部集〕25卷其間用紫筆者明王世貞用藍筆者明王慎中用朱筆者王士禎用綠筆者邵長蘅用黃筆者宋犖也是并墨印前六色矣。斑斕彩色娛目怡情能使讀者精神為之一振。然刻一書而用數(shù)書之費非有巨貲大力不克成功。」清代前期有一些頗具代表性的套印本傳世如康熙間內府五色套印的〔御制唐宋文醇〕、王奕清等撰的〔曲譜〕雍正間所刻朱墨兩色的〔朱批論諭旨〕等色調雅致說明套印技術已達到很高水平。道光以后清朝國勢日益衰弱經(jīng)濟每況愈下而套印書籍也逐步被盛行于南方蘇州挑花塢、北方天津楊柳青和山東的年畫所代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