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字印刷術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書
1:雕版印刷術到了宋代技術上已經相當成熟官私書坊刻書極盛但仍有其缺點例如每個版面內容固定印刷之后無法移作其他印版亦即每印一書都必須重新刻版費工費時稽延時效對于出版書籍造成阻礙。所以在雕版印刷術的基礎上宋代發明了活字印刷術。所謂活字印刷是指用特定的材料將文字預先制成一個個的單字印刷時將稿件所需的文字排拼成一塊版然后在板上施墨刷印印畢可將版面上的單字拆散按序存放以供下次印書排版時使用。由于制作單字的材料可以是黏土、木頭或金屬故活字印刷術又可分成泥活字、木活字、及金屬活字等三種印刷術。(一)泥活字印刷術 膠泥活字印刷術是畢昇于北宋仁宗慶歷年間(公元1041-1048年)發明的。制作方法是用膠泥雕刻常用的單字再用火燒使其堅固活字按韻排列存放;印刷時將活字排放在敷有松脂、蠟和紙灰的鐵板上排好一版活字后將鐵板加熱再用一平板壓字面以便將全部活字粘于鐵板上并保證字面平整以利印刷。印完后再將活字退放原處以便下次使用。為了提高效率可用兩塊鐵板交替使用。每一字皆刻有數個譬如「之」、「也」等字有二十余個以備一板內重復使用。如所需的單字沒有預先備好則臨時刻印制作。上述制作方式在沈括所著的《夢溪筆談》中有詳細記載。可惜泥活字印刷術未受到推廣與重視印行的書籍亦無流傳下來。不過畢昇發明的活字印書比雕版印書更為便捷效率更高對后世具有深遠影響。元代楊古的《近思錄》、《東萊經》、《史說》以及清代翟金生的《泥版試印初編》、《翟氏宗譜》即應用這種印刷術印行的。(二)木活字印刷術 木活字印刷術為農學家王禎于元成帝元貞元年(公元1295年)所發明。王禎在其所撰的《農書》卷二十二后面附有《造活字印書法》詳細地記載印刷的方式。「轉輪排字架」是此種印刷技術的特色。王禎以木頭設計兩個直徑約七尺的大輪盤一個為韻輪(即依韻排列活字)另一個是雜字輪。輪盤用圓竹間隔成若干小格中間輪軸高三尺輪盤可左右旋轉。排版時一人讀稿另一人坐在轉盤中央依讀稿者所念而取字。如遇到未事先刻好的單字則隨時令刻工添補印畢撤版。在此之前的活字印書皆是將單字依韻分貯于木格中由排版的人按韻去覓字。韻母既多排貯的面積較廣排版的人須來回奔走以檢字。由于輪盤轉動方便排字「以字就人而非以人尋字」成為木活字排版的優點無論是技術或效率都比雕版印刷術進步。 元大德二年(公元1298年)王禎成功地運用木活字印刷其所編纂的《大德旌德縣志》未及一月即可復制百部。明清兩朝亦有不少應用木活字印刷的書籍較聞名的如清《英武殿聚珍版叢書》及《續資治通監長編》。尤其是清代木活字有較大的發展不論官、私或坊間均有排印江南各省祠堂更用以排印族譜和家譜。(三)金屬活字印刷術 明代的印刷技術從泥活字、木活字之非金屬活字發展至金屬活字制作金屬活字的材料有錫、銅、鉛等。其中以銅活字較為流行。所謂銅活字印刷就是以銅鑄成的用于排版印刷的反文單字。 相傳銅活字是明朝華燧(公元1439-1513年)發明的。最早用銅活字制作的印本是《宋諸臣奏議》。銅活字盛行于明弘治、正德、嘉靖年間(約15世紀末至16世紀)的江南地方如無錫、常州、蘇州、南京一帶。弘治初華燧的會通館以銅活字印有《錦繡萬花谷》、《容齋隨筆》、《九經韻覽》等書。繼華燧之后江南聞名的藏書家安國也應用銅活字印刷術協助南京使都尚書編印《東光縣志》。后又于嘉靖年間(公元1522-1566年)陸續以銅活字印《吳中水利通志》、《古今合璧事類備要》、《顏魯公文集》等書。華氏和安氏的銅活字:印書品種多數量大傳世不少后世藏書家均將其視同宋元版珍藏。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年)華珵又以銅活字印《渭南文集》。正德年間華堅的蘭雪堂也用銅活字印《渭南文集》。正德年間華堅蘭雪堂也用銅活字印《白氏長慶集》。此后福建人饒氏在神宗萬歷二年(公元1574年)也以此技術列印《太平御覽》。今所存明代弘治、嘉靖年間以銅活字印書的私家和書坊還有金蘭館常熟楊儀五川精舍、建業張氏、五云溪館、芝城姚奎等。蘇州地區也曾用銅活字排印唐人詩集。嘉靖以后銅活字印本書逐漸變少木活字印本逐漸增多。 到了清代活字印刷術又更進一步的發展聞名的銅活字印書如清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的《古今圖書集成》全書一萬卷印刷精良此外尚有有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吹藜閣所印的《文苑英華律賦選》、及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印刷的陳夢雷《松鶴山房集》等。 活字印刷技術發明后曾直接從中國傳播到鄰近各國。南宋時活字印刷術已東傳至朝鮮。1592年中國的活字印刷術又由朝鮮傳到日本。清中期越南王朝向中國購得木活字一副直接用它在本國印書中國的活字印刷技術隨同印刷工具一同傳入越南。 清代后期機械化的鉛字印刷技術傳入中國逐漸為人們所采用而成為書籍生產的主要方法。從此傳統的手工業活字印刷術便逐步被新式鉛印技術所取代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