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監本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書
1:明朝北京國子監所刊印的圖籍稱為北監本。 北京國子監原為元朝舊學明朝建國后改為北平郡學成祖永樂初年營建北京新都時改為北京國子監又稱北監。 北監自明朝中葉始逐漸刊印書籍萬歷以后較為興盛并取代南監刻書地位。北監刻書數量不多不能與南監相比因北京內府主要刻書機構為司禮監許多圖籍已由司禮監經廠刊印據明周弘祖[古今書刻]記載北監刻書僅41種(包括:[四書]、[孟子節文]、[古史]、[務本書]、[楚辭]、[淮海集]、[字苑撮要]、[山海經]、[國子監志]等。)雖然此書目有所疏漏然尚略可知北監本的概況。 此外北監曾依據南監本重刻[十三經注疏]和[廿一史]。萬歷年間南監所刻[十三經注疏]板片缺[周禮]、[禮記]、[孟子]等書板余板亦殘損不全萬歷12年(1584)北監祭酒張位奏準校刊[十三經注疏]14年遂據嘉靖閩中御史李元陽本(或稱閩本)重刊7年后完成崇禎5年(1632)重修而李元陽本則是依據南監三朝本所刊。晚明藏書家毛晉汲古閣本[十三經注疏]又據北監本重刊。萬歷24-34年北監亦據南監本[廿一史]重刊成為一時盛舉。 北監本板刻整齊美觀但內容訛誤不少例如所刻[廿一史]中遼、金二史原有缺文脫葉之處北監重刻時未予糾正仍沿襲缺漏致使前后文理不相連貫可見其刻書不重校勘故屢為后代藏書家所詬病清康熙間曾修補北監舊板乾隆以后北監存板即不再刊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