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字本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書
1:活字本是指用膠泥、木塊、銅、鉛等刻鑄成一個個單字照書稿文義排版然后付印的書。因排后版面可以拆散重印時可重排使用比較靈活故名。我國古代活字可分為兩大類一是非金屬活字有木活字、泥活字、瓷活字等;二是金屬活字有錫活字、銅活字、鐵活字、鉛活字等。最早試用的是泥活字、木活字但是最終都為鉛活字所取代?;钭钟∷⑿g是中國北宋慶歷年間(1041-1048)的平民畢昇所創制。據沈括[夢括筆談]記載畢昇所用活字印刷的方法為設一鐵板上置鐵框內里鋪放松香、蠟和紙灰等混合物。然后用預先制成的泥活字在鐵框內按書稿內容排字排滿一板后放在火上加熱使松香等物融化用一平板將字模面壓平冷卻后即可印書。印畢再加熱拆下活字以備再用。為了提高效率還可將兩塊鐵板交替使用一板印刷一板排字。其基本原理已與近代盛行的鉛字排印方法完全相同。畢昇當時已用泥活字排印書籍效果良好但所印內容已無從查考。元代第一位試制、試用木活字的是農學家王禎他在旌德縣時曾請工匠制造木活字30000多個兩年完工。大德2年(1298)他以活字試印過他自己纂修的[大德旌德縣志]全書60000余字不到一月百部齊成這是現知的第一部木活字印本。其「造活字印書法」附錄于[農書]之后是介紹活字印刷術最詳的一篇文獻。此外王禎還發明了輪轉排字架實行了以字就人的坐排方法對出版事業有極大貢獻。明代木活字本有書名可考者約100余種多為萬歷間印本。清人龔顯曾云:「明人用木活字版刷書風乃大盛」。銅活字在明代弘治、正德年間的江蘇南京、蘇州、無錫、常州一帶流行由于那里的富豪、商人附庸風雅以銅鑄為活字印書最聞名的有無錫華氏和安氏。清代政府、書坊、私人都曾用活字排印出版了很多書其中鴻篇巨制如雍正4年至6年(1726-1728)清代內府的[古今圖書集成]全書10000卷是歷史上用銅活字排印的最大一部類書。而以木活字排印的則有[武英殿聚珍版叢書]。道光12年(1832)蘇州入李瑤用膠泥活字排印了[金石例四種]、[南疆繹史勘本]。但最有名的則推安徽涇縣的翟金生他經30年的努力制成泥活字100000多個采用宋體字分大、中、小、次小、最小五號試印了自己的詩集取名為[泥版試印初編]還印有[仙屏書屋初集]及[水東翟氏家譜]。他制作活字以及印刷的經驗都記載在其族弟翟廷珍[修業堂集]中。磁活字本的刷印始于康熙58年(1719)徐志定徐氏印有[周易說略]、[蒿庵閑話]等。
活字本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典修訂版
1:以活字排版所印刷的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