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知者明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書
1:自知者明與知人者智相對見于老子〔道德經〕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估献诱J為能察言觀色認識別人的才分性情、賢愚善惡可說是有智慧的人;不過唯有能深自內省、認識自己的人才是有明德的人。這里的 「自知」與 「知人」相對 「明」與「智」相對。自知在老子看來是靠內省的工夫保持內心清明;知人則靠觀察入微出于對「外物」的認識。人們通常明智合用形容人有正確、精到的認識與判斷能力;然而在老子學說里明與智的意義卻頗有不同。「明」是指內在清明常明的美德「智」是指分別計量、聰明外露的智巧。于是倘若聰明才智加上私心私欲便可能趨于計較謀算、虛偽狡詐。所謂「智慧出有大偽」心機智巧使人矯飾作偽喪失自然本真。為免人竭盡聰明與物相競終至役于物老子主張「去智用明」。因為內在清明之心不假外求人只要內省其身反求諸己反樸歸真順道徹理就是「明」。如〔道德經〕第十章說:「明白四達能無知乎!」就是形容有高度智慧的清明之心不迷不惑、毫無窒礙、無知無欲之貌。若想修養自身達到這樣的心靈境界必須拋棄自欺外競之心體悟自然恒常不變的法則如〔道德經〕第十六章所說:「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善守自然恒長之道就是有明德。能知事物常性能守做人常分就不會像那些不知常道者般妄招兇災。同時「見小曰明」(第五十三章)能見微知者不受彰蔽才是有明德。 總之在老子看來用智者勞用明者逸;用智者多蔽 用明者無礙?!该鳌古c「智」固然是對立的觀念「自知」與「智人」也相對立前者是向內自省后者是向外觀察老子以「明」、「智」分別形容之目的在提醒人勿以有知人之智而沾沾而喜要有自知之明免除自身的障蔽才為可貴。老子這樣的說法與蘇格拉底(Socrates 470~399 B.C.)篤信德爾菲(Delphi)神廟前石勒格言「人貴自知」(Know Thyself)之意正可相互發明。至于通俗所謂人要有「自知之明」則尤其強調人不可自我欺騙應當知道自己各方面的優點和缺點安守己分量力而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