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莫若以明基本信息介紹
簡體: | 莫若以明 |
繁體: | 莫若以明 |
拼音: | mo re yi ming |
讀音: | mò ruò yǐ míng |
英語: | |
近義詞: | |
反義詞: | |
單字解釋: | 莫 若 以 明 |
造句: | 暫無此詞造句 |
組詞,組成語: | 莫 若 以 明 |
|
莫若以明解釋
|
莫若以明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書
1:莫若以明或作以明意思是說如果想要消弭對立的兩造間的爭執最好的辦法就是使甲方明白乙方的觀點且何以從乙方的觀點看甲方不對;再使乙方明白甲方的觀點及何以從甲方觀點看乙方不對。如此雙方交換立場超越本身的觀點便可消弭兩造各自堅持己見的爭執。莫若以明是莊子〔齊物論〕的基本方法。齊物旨在打破一切相對或對立的觀念免去區分彼此而是已非彼進而可以對萬事萬物平等齊觀。然而莊子深知人們每好師心自用以已為是以彼為非不能破除這已是被非的分別就不可能達到「齊物」的境界。因此莊子提出「莫若以明」的方法來說:「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則莫若以明。」當時儒墨兩家號稱顯學彼此攻訐非難十分激烈。莊子認為這是因為雙方各自以對方認為錯誤的是正確的對方認為正確的則是錯誤的以致雙方爭議不休莫衷一是。如果想要化解爭議不如以彼明此以此明彼。郭象就這點注解道:「有是有非者儒墨之所是也無是無非者儒墨之所非也。今欲是儒墨之所非而非儒墨之所是者乃欲明無是無非也。欲明無是無非則莫若以儒墨反覆相明。反覆相明則所是者非是所非者非非矣非非則無非非是則無是。」也就是說儒墨兩家各以已為是以彼為非兩家都堅持有是非反對無是無非的說法。現在如果想要化解儒墨兩家的堅持就要破除兩家肯定有是非、否定沒有是非的立場。想要達到這個目的只有使儒墨兩家交換觀點各自從對方的立場了解為什么已以為是者彼方以為非;彼方以為是者而己方以為非。如此雙方便可體會到已方認為對的并不全對認為錯的也不盡然全錯。對錯既然不是絕對的也就沒有對錯可言了(意即是說只有相對的是非沒有絕對的是非)。郭象的解釋前半部分論者或有不贊成的后半部分則少有疑議。如〔莊子集釋〕的作者郭慶藩就認為所謂「故有儒墨之是非 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是指儒墨兩家各自以己為是以彼為非乃至以彼非為是以彼是為非。而不是說兩家皆肯定有是非否定沒有是非。無論如何爭議的雙方如果不能交換觀點則對錯的爭論將永無止境莊子說:「是亦一無窮非亦一無窮故曰莫若以明。」只有互換立場才能解蔽止辯。實則如果在出發點上沒有彼此之分也就不會有是非的爭議了。 其次莫若以明的根本在去知也就是超越認知我。莊子認為是非彼此的區別都出個人的主觀認知而這種固執己見自以為是的認知心使人無法體悟大道成就大器。于是在〔齊物論〕中莊子舉出「昭文之鼓琴」、師曠之枝策」(昭文與師曠都是古代聞名的樂師枝策是擊節的意思)、「惠子之據梧」(惠施靠著梧木茶幾論堅白同異)三人為例「三子之知幾乎其盛者也故載之末年。唯其好之也以異于彼其好之也欲明之彼非所明而明之故以堅白之昧終而其子又以文之論終終身無成。若是而可謂成乎?雖我亦成也。若是而不可謂成乎?物與我無成也。是故滑疑之耀圣人之所圖也。為是不用而寓諸庸此之謂以明。」就是說這三個人可說各有專精的知識并且終身從事不輟。因為各人所好不同便自以為是希望別人也能知道自己的才學。然而旁人不懂卻勉強人非懂不可結果惠施的門人終究無法使旁人懂得堅白同異的道理而昭文的后人也不能繼續他鼓琴的志業。由此可見專精的知識終究無法長久成功如果說他們三人算是成功則即使無知如我也可算是成功的(至少我之后有人如我一般無知)。如果說他們不成功則我與萬物都無成毀可言。因此圣人所力圖去除的正是迷亂人心、光燦奪目的知識以「不用智慧」作為真正的「運用智慧」也就是所謂的「以明」。這里「以明」的「明」與老子「去智用明」的「明」字意義相近。智代表認知我明則代表超越認知我摒除執見的清明心。「以明」就是以超越執見的清明心體悟宇宙實相并無成毀、彼此、是非的區分進而明白萬事萬物齊平融通之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