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論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書
1:唯物論又譯為唯物主義、物質主義是哲學中的一個重要觀點。唯物論的看法與唯心論相左其主張為:(1)只有物質存在才是真實的所謂精神、靈魂、意識并不存在或由物質所構成; (2)物質具有首要的位置精神居于次要位置; (3)由物質的運動與變化可解釋實在、精神和宇宙; (4)物質并不具備目的、意志、意向、知覺等性質; (5)神及其他超自然實體并不存在; (6)物質是永恒的。 唯物論的主張可追溯至西方古代的宇宙論希臘哲學家泰利斯(Thales 624~546 B.C.)主張萬物由水組成后來赫里克利圖斯(Heraclitus 544~484 B.C.)又主張宇宙由地、水、火、風四元素所組成。中國陰陽五行說亦將宇宙成分與變化建立在金、木、水、火、土五種元素上。這些看法將物質與精神相混所謂地、水、火、風或五行多是以實物代表一些象徵的性質和意義。最徹底的唯物論觀點應推德謨克里特斯(Democritus 460~370 B.C.)提出的原子論以為地、水、火、風仍非宇宙最根本組成物更原始的組成為不可再分的原子由原子在數量和運動的特性可以說明世界的變化。原子的不生不滅及機械性運動建構成宇宙反映了物質性。伊比鳩魯(Epicurus 341~270 B.C.)亦采納原子論的解釋認為宇宙由物質所組成。古代唯物論者看法并未流行因其中暗含著無神論觀點。從自然科學進展以后唯物論再次抬頭自然科學所建立的科學原理在解釋自然世界時漸漸擺脫了精神和目的說而著重機械法則。為說明自然科學的經驗性霍布斯(Thomas Hobbes 1588~1679)認為經驗是知識的來源并指出物質建構了心和精神。凡是主張感覺經驗與實在不分時即在方法論上傾向唯物論觀點。英倫經驗主義哲學家有較多的唯物色彩如洛克(J. Locke 1632~1704)提出了心靈如白板休姆(D. Hume 1711~1776)提出了感覺印象說。中國哲學家以理、氣來說明時氣即代表物質性。 十八世紀法國出現百科全書學派及唯物論觀點狄德羅(Denis Diderot 1713~1784)受休姆影響主張無神論及唯物論。但這種唯物論觀點自康德(Immanuel Kant 1724~1804)以來已受到相當批判。康德說明人的主體性及先天范疇之重要是物質所不易替代的。蘭吉(A. Lange 1828~1875)雖然反對唯物論但仍肯定自然科學中唯物論觀點的價值。馬克斯(K. Marx 1818~1883)提出歷史唯物論以經濟狀況說明歷史發展并視自然科學是唯物的。當前對科學的哲學研究已發現自然科學之研究與進展中人的理性、認知因素有重要作用科學原理雖有其機械性的一面但同時也有主體建構的特色甚而科學原理在微觀世界里也出現非絕對的、機率性的說明使得自然科學的唯物論觀點受到懷疑。目前可見的唯物論有下列數種:(1)素樸的唯物論:把世界還原為物質或某種元素; (2)機械唯物論:又稱形上學的唯物論指物質為唯一實體宇宙自然及人的意識皆可由物質的機械性來說明; (3)生物學的唯物論:從物質角度說明生命并否認超物質說的可能; (4)自然科學的唯物論:認為自然科學的研究體現了唯物的看法自然世界依機械法則變化; (5)辯證唯物論:將黑格爾(G.W.F. Hegel 1770~1831)辯證法與唯物論結合肯定物質的實在性并用對立統一、質量互變等規律說明自然和人文發展這也是馬克斯學說的核心; (6)歷史唯物論:又名經濟唯物論或社會唯物論用社會中經濟條件說明歷史的進展; (7)倫理的唯物論:亦稱實踐唯物論強調幸福、舒適、感官快樂是人類努力的目標。
唯物論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典簡編版
1:一種哲學思想。以物質為宇宙形成的基礎只有物質才是真實的存在。認為精神現象亦為物質的作用所形成否定靈魂不滅亦主張無神論。
唯物論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典修訂版
1:一種哲學思想。以物質為宇宙形成的基礎只有物質才是真實的存在。認為精神現象亦為物質的作用所形成否定靈魂不滅亦主張無神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