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達德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書
1:三達德是指智仁勇三者而言。孔子嘗以此三者為君子之道如在[論語.憲問篇]中說:「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后[中庸]以智仁勇三者為三達德其言曰:「天下之達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達道也;智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這里所說的五達道即五倫;智仁勇三者則為三達德「所以行之者三」即以三達德來行五達道。「所以行之者一也」此處所謂「一」則指「誠」。 智仁勇三德在我國先秦儒家典籍中常分開來講而把三者合論的除前引孔子之言外[禮記]中亦需三者并舉如[禮運篇]載:「子曰:『用人之知去其詐;用人之勇去其怒;用人之仁去其貪。』」[中庸]有:「子曰:『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及「子曰:『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 人類的活動永遠離不開「知」與「行」的而一切知行活動的本源則完全受著人類心性的支配。性是「天命」的也可說是天賦的是指人類與生俱來生生不已的動能而言。這種動能照[中庸]所說:「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內之道也。」概可分為兩大類一為仁性是人類上貫于精神性天道的成己的力量一為知性是人類上通于物質性天道的成物的潛能。前者系行(誠)的活動的根本為知(明)的實踐;后者是知(明)的活動的泉源為行(誠)的依據。仁性與知性非但為人人所共有而且是相互影響的。也就是說人如果呈顯了部分仁性必能連帶呈顯部分知性這是就人的先天潛能的作用來講的;同樣的道理如果人發揮了部分的知性也必能連帶發揮部分的仁性這是就人的后天修學的效果來說的。人類就是這樣藉著后天修學努力以觸發先天精神的潛能再由先天潛能的發揮來促進后天修學的效果。在天賦(自誠明)與人為(自明誠)力量的交互循環作用下由偏而全的逐步將知性與仁性盡情發揮出來最后達到「止于至善」也就是「至誠」的境地。這種徹上徹下通內通外合天人、知行而為一的工夫便是孔門修學的一貫主張。 上述所謂的「智」指的就是「明」的工夫所謂「仁」指的便是「誠」的工夫。至于「勇」則可說是人在認知(明)及成德(誠)上不可或缺的一種助力與推力是原本伴隨著智(明)與仁(誠)而存在的是與仁、智(知行)(明、誠)不可分割的。 關于勇與知、仁的關系可引[孟子]所說:「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及朱熹之言:「知言則義精而理明所以能養浩然之氣如言正是格物、致知。」以為說明。這里「知言」就是「不惑」的意思亦即知性的高度發揮。所謂「善養吾浩然之氣」也就是「養勇」的意思。[孟子]又說:「志氣之帥也;氣體之充也。夫志至焉;氣次焉。故曰:持其志無暴其氣。」這里指出「養勇」的根本工夫即為「持志」也就是發揮仁性。等到知性、仁性得到充分發揮那么所養之氣(勇)便能「至大至剛」能「配義與道」使我們在「成己」和「成物」兩方面都能「止于至善而不遷」。也就是合「智仁勇」三達德為一的「至誠」、「至圣」的境界也就是孔子所說「從心所欲不跪矩」的境界。 [孟子]書中記載孔子弟子子貢的話說:「學不厭智他;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這里將仁、智并舉而不講勇應該解釋為仁者智者心里勇融合在仁性知性之中三者是不可分割的。所以[論語]有:「仁者必有勇」而[中庸]亦說:「知恥近乎勇」便是此義。 另[中庸]又說:「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朱熹于此曾就達道與達德加以解釋說:「知之者之所知行之者之所行謂達道也。以其分而言則所以知者如也;所以行者仁也;所以至于知之成功而一者勇也。以其等而言則生知安行者知也;學知利行者仁也;困知勉行者勇也。」這里朱熹把生知安行說成智學知利行說成仁可能不太合理。因為生知安行是就天賦(性)來說的是以仁為主的。學知利行是就人為(教)來說的是以智為主的。[論語]中記載孔子之言說:「仁者安仁智者利仁。」故以生知安行為「仁」學知利行為「知」的說法較為妥切。 [中庸]作者把智、仁、勇三者都看作是「性之德」合為三達德而「所以行之者一也」這里的「一」則指的是「誠」。后來朱熹的注解是:「一則誠而已!達道雖人所共由然無三德則無以行之達德雖人所共得然一有不誠則人欲間之而德非其德矣。」程伊川也說:「所謂誠者止是誠實此三者三者之外更別無誠。」所以[中庸]更說:「知斯三者(指智仁勇)則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
三達德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典修訂版
1:智、仁、勇。語本《禮記.中庸》:「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