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書
1:文獻一辭最早見于[論語]但是后人的理解及用法則有不同。[論語.八佾篇]說:「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獻不足故也。」宋朱熹[論語集注]說:「文典籍也;獻賢也。」清劉寶楠[論語正義]更申論說:集注「文謂典冊獻謂秉禮之賢士大夫。」則文獻二字是分指典籍與賢才。 在朱熹之后馬端臨作[文獻通考]對文獻的定義予以擴大其自敘說:「凡敘事則本之經史而參之以歷代會要以及百家傳記之書信而有證者從之乖異傳疑者不錄所謂文也;凡論事則先取當時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諸儒之評論以至名流之燕談稗官之記錄凡一話一言可以訂典故之得失證史傳之是非者則采而錄之所謂獻也。」謂文獻分指各種典籍、史乘及賢人的見聞和議論與朱說似無太大差異;但若查核[文獻通考]的內容則包括:田賦考、錢幣考、戶口考、職役考、征榷考、市糴考、士貢考、國用考、選舉考、學校考、職官考、郊社考、宗廟考、王禮考、樂考、兵考、刑考、經籍考、帝系考、封建考、象緯考、物異考、輿地考、四裔考等顯然在馬氏的觀念中文獻還包括歷代的禮儀、制度等方面;而由于[文獻通考]一書的影響歷來學者大都采取類似看法。 近代以來由于出版事業的發達各種儀節、制度、議論、掌故等多已見諸文字圖表成為書籍;而載有圖、文的文物資料也大量出土再加上科技的發展遂產生了各種聲像和機讀文獻使得資料呈現的方式與種類與古代大不相同。故自今日而言文獻應泛指一切資料的載體;換言之凡藉語文或圖像形式經過雕刻、陶鑄、繪寫、印刷、拍攝、錄儲以保存或流傳的各類書籍、圖錄、報刊、文件、檔案以及各種音影碟帶等通稱文獻。若據形式及性質來分文獻可分為文物資料(如陶文、甲骨文、金文、石刻、簡書、泉布、封泥、璽印文、磚文、鏡銘等)、圖書資料(如書籍、手稿、圖繪、拓片、報刊、檔案、信札、日記等)與聲像及機讀資料(如錄音帶、錄影帶、微卷、微片、幻燈片及電腦磁片、光碟等)3大類。其中第2類習稱為圖書文獻一般所謂的文獻大都指此而言;如果專指與傳統文、史哲學有關的部分可稱為古典文獻;如果強調與中國有關的部分則統稱為中語文獻。
文獻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典簡編版
1:本指典籍和熟知文化掌故的賢人。后專指具歷史價值的典籍資料。 【造句】圖書館珍藏了許多重要的歷史文獻。
文獻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典修訂版
1:本指典籍和熟知文化掌故的賢人。《論語.八佾》:「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獻不足故也。」宋.朱熹.集注:「文典籍也。獻賢也。」后專指具歷史價值的典籍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