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次級文化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書
1: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也是學校教育的主要對象。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會形成獨特的價值觀念與行為型態。這種學生獨特的價值觀念與行為型態稱為學生次級文化。學生次級文化是學校文化中的一部分可能與成人文化相符也可能與其相違。 有關學生次級文化的研究約可歸納為四類: 第一是有關青年文化存在及其反智主義(anti-intellectualism)傾向的研究。此類研究發現在部分學生團體中學業成就并非學生獲得社會地位的因素;男生運動及女生的人緣反為其獲得社會地位的主要因素。研究者將此種現象稱為青年同儕的反智主義。 第二是與反智主義相反的研究。此類研究發現學生次級文化雖然存在但不一定具有反智主義的傾向。青年人不一定反對學業成就其價值觀念也不一定與成人價值觀念相違。 第三是有關學生次級文化影響因素的研究。此類研究發現學生次級文化所受影響因素及程度在不同的社會有所不同。在英、美社會中學生次級文化受同儕團體影響較大;在蘇聯社會中成人社會對學生次級文化的影響較大。 第四是從參照團體(Reference Group)理論探討學生同儕團體影響學生次級文化的情形。學生因其參照團體性質之不同而有差別的行為表現。如其參照團體強調學術氣氛者即易勤勉向學期有所成;其參照團體強調反社會價值氣氛者則習于破壞及違犯校規。 國內有關學生次級文化的探討不出兩種途徑一是文化因素的探究另一是文化類型的區分。文化因素的探究主要是遵循柯爾曼(J.S. Coleman)的典范認為學生次級文化是價值、態度、活動、喜好、地位體系等諸多文化因素的總和。雖然各個研究調查的文化因素不盡一致但歸結起來仍可明顯的看出我國自初中、高中、到大學的普通教育系統學生次級文化并無反智主義的傾向而高職、五專等技職教育系統的學生次級文化則較具有反知識及反學校的特徵。其中緣由值得探討。至于區分文化類型的途徑主要是參酌克拉克(B.R. Clark)與特羅(M. Trow)的模式依據學校生活所重視的價值取向將學生次級文化予以歸類。譬如以初中學生為例曾有學者就其對校內正式之知識學習及非正式之同儕活動的期望將學生次級文化分為統整、主知、社交、冷漠等四種類型。上述這兩種途徑的研究大抵側重統計量化的分析缺乏「質」的資料因而無法說明學生次級文化的形成過程、實質生活意義及其整個社會文化體系的關聯。未來的研究必須針對這些關節予以補強。(參見「青年文化」、「反學校文化」)
學生次級文化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教育Wiki編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