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動論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書
1:互動論視心理學之目的為預測與控制。人的心理現象與社會實質環境被視為分別獨立的個體。其研究步驟為將復雜之整體現象分割成幾個元素如「環境」與「行為」;探討個別元素之特質;然后尋求元素之間的關系與因果法則以描述整體現象。環境與行為正如撞球一樣每個球是獨立存在的有其個別之特性經過撞擊之后而改變其所在的位置。其關系法則通常是單方向的機械法則有時是環境因子(自變項)影響人的行為(應變項)有時是環境因子與人格特質共同影響行為或者是環境因子透過某種心理過程(中介變項)而影響行為。因子之影響權重或有不同然其基本看法則是一樣的。研究者重視變數之準確嚴格之操作性定義以及研究可重覆測試及推廣之程度。時間被視為獨立于現象外的變項而變遷則是在不同時間之下現象之靜止狀態與結構的差別。研究者是客觀、獨立于研究現象之外的。 互動論的研究案例非常多。早期的擁擠研究認為密度會直接影響人的行為后來雖然加入個人及人際的變項但基本上仍認為這些變項是獨立存在的而因果關系則是研究的興趣所在。此外如采用操作學習理論(operant learning theory)從事能源節約與亂丟紙屑的研究;有關噪音與光線之壓力模型(Stress model);以及資訊超荷理論(information overload theory)等亦是屬于互動論的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