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之以情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書
1:動之以情又稱為「運用感性」是指溝通的效果容易因訴諸感性而獲得。因此如能使溝通的訊息與情緒、感情作適度的、密切的配合乃是溝通的良好策略。 面對面的溝通方式最能激起并掌握情緒的反應。俗話說:「見面三分情」「有話當面說清楚」即是面對面溝通方式的特色。因為在交談中可隨時補充說明能及時澄清彼此容易獲得了解;同時也可察言觀色因勢利導達成交流情誼的目的。但反觀大眾傳播媒體因其與溝通對象的生理距離以及心理距離都大故欲藉大眾傳播媒體宣導教育措施則更需要在感情、情緒上確保較強的聯系尤其在用字遣詞上宜帶有感情意味;否則如果字里行間相當平淡、毫無感情則其影響力較弱。 中國的社會比較重視「面子問題」很在乎「情面」。像:「只要給我面子一切都好說」「連這點面子都不給非跟他周旋到底不可」。諸如此類牽涉情面而致引起強烈情緒者不勝枚舉。因此在溝通時切忌傷人尊嚴損人顏面;否則容易招致強烈的不快與敵意。今日在教育行政措施上如能設法使有關大眾覺得很有面子或使其礙于情面而不好表示反對在大家高興和樂不知不覺中接受你的引導是為上上之策。 訊息內容的意義和暗示雖含有激起情緒的作用但對于不同知識或教育水準的人同樣訊息所引起的情緒反應卻往往不同。一般而言知識水準高的人較富理性也較客觀、具判斷力情緒的表現比較含蓄。惟一旦引起反應則相當強烈與執著故「不發則已一發難息」之情形并不少見。至于知識較低的人見識不多生活圈子不大判斷力薄弱容易接受暗示及影響故盲從附合情緒激動之情事較易發生。惟這種情緒可能來得快去得也快并不會維持長久。 總之在溝通時送訊者宜把握動之以情的原則不時注意溝通訊息可能發生的效果及其可能引起的反應并切實掌握訊息確能激起所期望的情緒反應達到溝通的預期目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