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主義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書
1:「快樂主義」指在道德實踐方面以追求快樂作為唯一的目標。早期的快樂主義者所說的快樂含有身體及精神兩方面;前者指慾望的追求及滿足后者指心靈的平靜與安祥感。 中國在春秋戰國時期即有這類快樂主義的思想如楊朱將人生最高的目的視為追求肉體的快樂他說:「人之生也奚為哉?為美厚爾!為聲色爾!」他取衛國端木叔的例子敘述端木叔如何「修建臺榭園林及池沼以為樂恣享飲食聲樂姬妾以自娛又如何暢意游玩縱情揮霍」。最后評贊他是:「達人也德過其祖矣。其所行也其所為也眾意所驚而誠理所取。」楊朱認為這種自享多福的自我快樂論能做統一性的最高目的可以包涵人類全體一切欲望而得到最大的和諧與滿足又說:「古之人損一毫利天下不與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損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與楊朱大約同時的西方社會則有阿銳斯弟帕士(Aristippus)提出相似的看法;一方面接受了其師蘇格拉底(Socrates)的「道德是知識」的主張一方面有感于蘇格拉底死前之從容不迫認為人生應以追求樂趣為至高目的。認為快樂當前時應盡情享受然而在衡量如何追求快樂時所依據的是個人的理智一個缺乏理智的人就很難有并享受快樂也就會畏縮不前造成痛苦。至于快樂程度的高低則要看快樂的強度而定。依此派主張將肉體的快樂置于精神快樂之上。但也認為若縱情一時追求快樂反而會招來痛苦所以主張應當控制快樂而不應反被其所制。這項了解有賴于理智的運用故理智是追求快樂的工具。這類觀點影響到其后的伊比鳩魯(Epicurus)而有伊比鳩魯學派之產生。伊比鳩魯首先將快樂加以界定區別了身體的快樂及精神的快樂而專注于后者且視之為內心恬靜的快樂感。故伊比鳩魯的快樂是身心無痛苦類似消極的快樂不似亞里士提普斯主張的積極的快樂。伊比鳩魯甚至認為只有平靜的心態才能獲致平安一有欲求產生即是痛苦的開始。故主張快樂不是由縱欲而來而是在于抑制欲望。 快樂主義分別有心理快樂主義和倫理快樂主義兩種 。心理快樂主義(psychological hedonism)主張:人類一切的行動事實上都是由趨樂避苦的欲望所推動人們追求的共同目標除了快樂沒有別的東西。人們可能會偽裝追求比較高尚的事物但這只不過是幻覺;除此之外一切欲求的特殊對象都只是由于它們會帶來快樂而欲求。心理快樂主義的基本主張可以概括為三項:(1)每個人都只求他自己的快樂與幸福; (2)每個人必然只追求盡量擴大自已的快樂; (3)每個人都只依據他最強烈的欲望而行動而且只有快樂的思想才足以激發行動。 倫理快樂主義(ethical hedonism)則認為:快樂與痛苦是評估行為價值的判斷標準因此也應當視為一切實踐推理(practical reasoning)的基礎。其基本主張有:(1)快樂是人生中唯一而且最高的善是一種「內在的善」(intrinsic good); (2)人類應該追求快樂; (3)人類行為的道德價值端視這些行為是否產生快樂來決定。屬于倫理快樂主義的功利主義認為:每個人有義務在生活中盡可能去追求最大的快樂與最少的痛苦。
快樂主義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典修訂版
1:一種倫理學說主張以獲得快樂為行為的標準凡能得到人生的快樂的行為即為道德否則為不道德。近世又分個人快樂及社會快樂兩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