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樂派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書
1:從字面上看「浪漫」(Romantic)這個字是來自于羅曼語(Romance一種法國古老的語言)「Romantic」這個字多半用于文學中的詩詞與故事中表現的是一種具有想像力的冒險。在十七世紀的晚期意味著是一種不同于當軌的、帶有幻想性的事物。直到十九世紀時Romanticism才被描述為一種新的運動一種在藝術、哲學、政治甚至科學等方面的新運動。雖然這種浪漫主義在不同時間內的不同國家中以不同的形式發展但是一般學者大致都認為十八世紀末葉到二十世紀初期是浪漫主義的時期。浪漫主義興起的背景是法國大革命后動蕩不安的歐洲浪漫主義反映了那一時代的曲折與變化而同時外在動亂的環境也觸發了人們對內在騷動不定的感情的描寫音樂中浪漫樂派即是浪漫主義影響下的產物。 綜合來看浪漫樂派具有下列幾個特徵: 1.在音樂的理念上古典樂派重視的是人類普遍的理想與美的觀念而浪漫樂派則徹底地強調個性。基本上古典樂派與浪漫樂派的音樂作品在樂曲形式上并沒有太大的差距但是浪漫樂派對于個人主觀感情、想像與經驗的肯定卻使得原本強調形式與典雅的音樂風格為之一變浪漫主義從此成為音樂的主流。 2.由于音樂理念的不同浪漫樂派音樂的著重點也從形式轉到旋律線的自由發展。與古典樂派比較浪漫樂派對于旋律的創作往往更不受傳統公式與小節線的約束對浪漫樂派的音樂家來說樂曲結構的緊密與否僅是次要問題重要的是旋律本身能否自由地敘述出作曲家的心境與激情。 3.因為樂曲形式對于作曲家束縛的減少使得浪漫樂派的音樂呈現兩極化的發展。一方面單個樂器或個人的器樂曲(尤其是鋼琴曲)和藝術歌曲得到高度的發展;另一方面則是大型的管弦樂作品和歌劇也快速的成長。影響所及一些演奏名家紛紛涌現而樂團編制的擴大與指揮的興起也都是浪漫樂派的重要音樂成就。 4.有別于以往的「純粹音樂」(pure music)「標題音樂」(program music)成為浪漫樂派的創作主流作曲家以一個標題或概念來作為統一全曲發展的主題。浪漫樂派的「標題音樂」以下列的形式出現:標題交響曲(program music)、音樂會序曲(concert overture)、劇樂(incidental music)及交響詩(symphonic poem)。 5.浪漫樂派強調個人情感的表達但是作曲家個人的表達方式必定受其本身的民族文化背景影響因此浪漫樂派的音樂多具有濃烈的民族情感在內后來的國民樂派即是浪漫樂派的一個重要分支。 對一般古典音樂愛好者來說浪漫樂派的音樂常是入門的敲門磚而且浪漫樂派的音樂家與曲目也是西洋古典音樂中最為人所熟悉的部分。這一時期內重要的音樂家很多包括了韋伯(C.M.F.E. von Weber 1786~1826)他的歌劇〔魔彈射手〕常被視為浪漫樂派的先驅以及白遼茲(H. Berlioz 1803~1869)、孟德爾頌(F. Mendelssohn 1809~1847)、蕭邦(F. Chopin 1809~1849)、舒曼(R. Schumann 1810~1856)、李斯特(F. Liszt 1811~1886)、布拉姆斯(J. Brahms 1833~1897)、布魯克納(A. Bruckner 1824~1896)、沃爾夫(H. Wolf 1860~1903)、馬勒(G. Mahler 1860~1911)和理查·史特勞斯(R. Strauss 1864~1949)等人。至于在歌劇作曲家方面除了韋伯之外尚有羅西尼(G. Rossini 1792~1868)、華格納(R. Wagner 1813~1883)、威爾第(G. Verdi 1813~1901)及浦契尼(G. Puccini 1858~1924)等人。除了上述的音樂家外許多學者認為舒伯特(F. Schubert)也屬于浪漫樂派再加上國民樂派音樂家浪漫樂派可說是西洋古典音樂中最豐富的寶庫。
浪漫樂派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典修訂版
1:流行于十九世紀的樂風特點是不論在作曲或演奏上都以展現個性、自我、無拘無束的情感為主。此樂派往往從詩歌、童話和民間故事中擷取靈感。民族曲風強烈而非專為貴族演奏的樂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