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主義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教育Wiki編版
1:行為主義或稱行為論或行為學派美國心理學家華生(J.B. Watson 1878~1958)于一九一三年二月十三日在哥倫比亞大學發表〔行為主義的心理學觀〕(Psychology as Behaviorist Views It)得到〔心理評論〕(Psychological Review)主編瓦倫(H. Worren)贊許后世認為這篇文獻是行為主義的宣言因此公認行為主義創始于一九一三年。 華生認為心理學是一門科學必須以客觀的方法來研究行為。因此排斥結構主義與功能主義認為他們不夠客觀不能稱為科學心理學。他主張不用內省法也不研究意識因為前者是主觀經驗后者不能觀察。行為主義是透過客觀的評量方法研究外顯行為因為行為可以觀察、可以測量、可以操作;凡不具備這些條件的均不列入研究。 華生是極端的環境論者不承認遺傳的重要性;他曾說:「給我一打健康的小孩;及適當的教養環境我可以把他們訓練為任何一種專家例如醫生、律師、藝術家、企業家甚至乞丐與小偷。」華生認為與生俱來的情緒很少絕大部分行為都是后天學習的久而久之形成習慣包括情緒的表達方式。 蘇聯的生理學家巴夫洛夫(I.P. Pavlov 1849~1936)因發現制約反射(conditioned reflex)而在一九零四年得到諾貝爾獎并由動物的制約反射擴大研究與觀察發現制約反射中的消弱、自動恢復、類化與辨別等學習原理稱為制約學習。因此華生把巴氏納入行為主義。后來桑代克(E.L. Thorndike)設計貓走迷籠實驗發現嘗試錯誤原理。施金納(B.F. Skinner)設計施金納箱作白鼠實驗發現個體能由現有環境的陳設或工具主動操作與學習。施金納建立了另一個典型的學習原理稱為操作制約學習或稱工具制約學習從前巴夫洛夫的學習說遂稱為「古典制約學習。」 行為主義的要點有: 1.強調科學心理學的特色:以外顯的、客觀的行為作主要的研究內涵;重實驗與觀察。 2.由外在的行為反應來了解個體:相信行為是由制約作用學習得來。古典制約學習與操作制約學習是主要的學習歷程。 3.重視環境對個體行為的影響:主張環境決定論。 4.由動物或兒童的研究所得的原理原則可應用至一般人的行為表現。在教學上重視正增強、負增強和懲罰的應用即強調行為在控制下的制約學習。 學者對行為主義毀譽不一平心而論行為主義重實驗與客觀對心理學的科學研究趨向有很大的貢獻但是僅限于外顯行為的研究無法觀察內在心理活動與重視認知歷程的認知心理學有異。
行為主義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典修訂版
1:一種現代美國流行的心理學理論。主張研究人類行為應與研究動物行為一樣純從外在觀察來研究放棄一切內在反省和價值意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