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化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書
1:科學化指致力于將人類某些活動本身作系統化的反省并進而建立嚴謹的學術體系。「科學化」可說是人類的特殊活動古希臘時代亞里斯多德(Aristotle)即認為人與其他動物之別在于人類能夠透過記憶而累積經驗進而建立涉及普遍性之科學與技藝即是累積感覺經驗進而歸納普遍性法則以有效的解釋、預測與控制紛繁的世界為人類生而即有的基本需求。 教育活動和人類意識自省與文化創造活動雖然同樣古老由于人人幾乎都有教育人或受教育的經驗使人誤以為有關教育的知識不過是經驗與常識的累積無需建立學術理論致使教育學科學化的工作直到兩百余年前才開始。西方哲學家康德(Immanuel Kant 1724~1804)可說是最早主張教育學必須科學化的學者之一。在一七七六年到一七八七年間曾四度主講教育學于寇尼斯堡(K?nigsberg)大學他的〔教育學講義〕于一八零三年由林克(Fr.Th. Rink)編輯出版其中曾明言:「教育藝術中的技巧運作必須轉化為科學否則不可能成為前后連貫的力量因而前一代辛勤建立的成果很可能為另一代所摧毀。」康德認為教育固有其經驗的成分但有關人類秉賦的內容、結構及發展的可能性仍宜建立普遍性的法則俾能轉化為基于科學研究之技術性規則以利于人性秉賦的發展。為達教育學科學化的目的康德主張設立實驗學校以進行教育實驗以免單憑理性判斷可能產生的錯誤。這種對于經驗與實驗的強調也見諸與康德同時代的泛愛運動教育學者特拉普(E.Ch. Trapp)。特拉普于一七七九年任哈勒(Halle)大學教育學教授在其授課講義〔教育學探究〕中曾明言觀察與經驗為研究人性的主要方法然而經驗因人而異因此必須出之以系統的、有計劃的觀察方足以普遍化。特拉普因而主張以實驗心理學為基礎、建立完備的教育學體系以便能指導學校教學與公共教育。 但就在康德與特拉普主張教育學科學化應重視實驗與觀察的同時康德批判哲學中的先驗主張也影響到德國的教育學界。如康德學派學者葛萊福林(J.Chr. Greifling)與受到費希特(J.G. Fichte 1762~1814)影響的瑞特(Ritter)從康德知識論的先驗體系理想出發試圖將教育學的科學性建基在一種結構綿密的先驗演繹系統對單純的經驗則采反對的態度。在此種先驗哲學的籠罩下赫爾巴特(J.Fr. Herbart 1776~1841)對于教育經驗采取較為穩健的態度一方面批判先驗哲學之反經驗的態度另方面也否定了自然科學意義下的經驗概念而將人類歷史過程中多樣化的教育經驗整合于一個統整的知識體系中。然而赫爾巴特的論述仍有其未盡完善之處如其教育學體系中的目的概念取自倫理學方法概念則來自心理學不僅其后設理論薄弱甚且有誤導教育學為應用科學的危險。尤其是后者在十九世紀末葉科技蓬勃發展以及實驗心理學啟迪的影響下把教育學視為應用科學的概念在德國教育學界遂成為一股極有力的思潮。如賴伊(W.A. Lay 1862~1926)與墨以曼(E. Meumann 1862~1915)的「實驗教育學」(Experimentelle Didaktik)閔斯特堡(H. Münsterberg)的心理技術及克瑞茨瑪(J.R. Kretzschmar)的宣判「哲學教育學」的死亡均可視為此一思潮下的產物。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以后在邏輯經驗論、批判理性主義與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影響下以自然科學為典范把教育研究視為一種技術探討的看法更是甚囂塵上量化分析與因果說明的方法也廣泛地運用在教育學的科學探究上。如克勞爾(K.J. Klauer)、布瑞欽卡(W. Brezinka)、阿利希(L.M. Alisch)和瑞斯納(L. R?ssner)等人的教育科學理念即在于以自然科學及邏輯解析的方法建立綿密的教育因果解釋系統而把教育實踐視作理論的技術運用以嚴格控制教育績效。 從十九世紀末葉以來的教育學科學化的過程來看此種「科學化」實際上是「自然科學化」其在方法論上的基本假定一直是以笛卡爾(R. Descartes 1596~1650)的心物二元為基礎試圖建立以自然科學為典范的嚴密因果解釋系統;也就是把教育現象視同自然現象教育現象因此可作為抽離式的孤立探究免于研究主體的主觀經驗隱含其中;教育經驗因而也可以化約為素樸的自然事實并作經驗的檢核。這種主客分離的經驗研究或方法論上的單元論(methodologischer Monismus)不僅在教育學即在自然科學中也引致不同的批判與反響包括詮釋學(hermeneutics)、批判理論(critical theory)及量子物理學都曾對此單元論的后設理論作出深刻的批判及反省。教育現象本身即富于歷史性和社會性教育經驗也帶有強烈的主動性及自發性色彩教育學的經驗科學化如當代德國教育學者布爾諾(O.F. Bollnow)所言不僅是被動意義的經驗而應是主動有計劃的積極探究因而自然科學方法是否可以漫無限制地運用于教育研究成為教育學科學化中亟待深入研討的重要課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