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教育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書
1:美國學者班司理(Bensley)于一九七五年指出死亡教育是一種探討生與死的關系之教學歷程此歷程包括文化和宗教對死亡及瀕死的了解并希望透過對死亡的研究而能使學習者更加欣賞生命且將這種態度表現在行為中。寇里雪(Kurlychek)于一九七七年將死亡教育界定為:「死亡教育是一個歷程以增進個人覺知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并且提供一個結構性的課程以幫助學生檢視這件事實并統整于個人的生活之中。」 死亡教育的課程以美國發展最早。一九六三年美國學者富爾頓(Robert Fulton)在明尼蘇達大學(University of Minnesota)正式開設第一門「死亡教育」課程。自此以后死亡教育逐漸成為學校教育中的一門學科從幼兒園、小學到大學甚至醫院、社會服務機構都有死亡教育有關課程之開設。目前有關「死亡教育」的期刊主要有二種。一種是〔歐米茄─死亡和臨終期刊〕(Omega: The Journal of Death and Dying)由明尼蘇達大學編印發行自一九六六年創刊;另一種為〔死亡教育期刊〕(Journal of Death Education)自一九七七年創刊后更名為〔死亡研究期刊〕(Journal of Death Studies)由弗羅里達大學編印發行。死亡教育有關的內容已逐漸成為成人教育課程的一部分。我國因受文化因素的影響國人大多避諱談及與死亡有關的話題故對死亡教育的實施一直未受到重視。 死亡教育的目標大致可包括下列各點: 1.提供學生認知和死亡有關的事實幫助他們了解適當而健康的死亡概念。 2.除去語言中的禁忌觀念使學生接納死亡為個人生命的一部分減低其面對死亡時的焦慮和恐懼而能調適對重要他人死亡時的感受。 3.使學生了解和死亡有關的醫學及喪葬服務事宜。 4.經由教育的介入促使社會中某些有關死亡的不良現象能逐漸獲得改善。 5.協助學生了解影響死亡態度的因素及不同文化、宗教對死亡的解釋。 6.幫助學生檢視并澄清許多選擇和重要決定的價值觀以提高生活品質。 死亡教育課程所包括的內容應依施教對象的文化背景與年齡層次而有所不同。以青少年為例大多數的中外學者都認為死亡教育所應包括的內容如下:生命的意義死亡的意義危機及其因應方式瀕死者的心理反應與需求安寧照護器官捐贈與器官移植個人的生死觀老人心理學自殺及自我毀滅的行為喪葬儀式等。 死亡教育的真正意義是在探討生與死的關系是在談「生命的教育」(education for life)而非談「死的教育」(education for death)。并且根據國外很多有關死亡教育實施成效的研究結果顯示死亡教育可以幫助人們掌握有關死亡的知識增加個人的成長而且處理生活、死亡及瀕死過程的能力也增加。故國內也有必要盡快實施死亡教育以降低國人對死亡與瀕死的恐懼使人們能坦然的談論死亡、面對死亡并因而更加重視生命的價值更積極的面對人生使生活更充實、更有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