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構主義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教育Wiki編版
1:建構主義或建構論的理念最初是一種知識論的主張其思想的源頭可以溯自維柯(Vico)(見von Glasersfeld 1984)及其后的康德(Imm. Kant)(見Bruner 1986)。其本質是以認知主體為核心的知識論強調認知和對事物的描述都和觀察者有關原則上無法將客體從觀察者中獨立出來后再對客體進行一種和觀察者無關的純客觀描述。換言之主體的建構作用積極的參與認知過程。現今建構主義理念的發展已擴展到科學哲學、認知心理學、神經生理學與控制論以及社會學等多種不同的學科因而從不同學科及不同學者的角度論述建構主義的內涵亦各不同如落斯保(Nussbaum 1989)從科學哲學的角度區別波帕(K. Popper)、拉卡托斯(I. Lakatos)、圖爾明(S. Toulmin)、及孔恩(T.S. Kuhn)建構主義理念的不同von Glasersfeld (1984)從哲學的理念區別通俗建構主義(trivial constructivism)與激進建構主義(radical constructivism)的不同道伊(Doise 1989)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區別建構主義與社會建構主義的不同;皮亞杰(J. Piaget)的發生知識論(genetic epistemology)亦屬建構主義的思想。因此科學教育學者在引用建構主義的理念時應特別說明其所謂的建構主義之哲學思想內涵以免混淆不清甚或自相矛盾。 目前已發展出一些以建構主義理念為主導的課程發展模式及教學策略其中較為聞名的是由德瑞佛(Driver)與歐漢(Oldham 1986)所提出的建構主義的課程發展模式他們從中發展出五個教學步驟:(1)確定探討的方向; (2)引發學生的想法; (3)透過討論、概念沖突的情境、及試驗來重建新的概念; (4)應用新發展的概念到各個情境以增強新概念的意義; (5)省察概念改變的歷程以學習如何學習。又有些學者亦發展了與建構主義觀點相符合的教學模式如勞森等(Lawson、Abraham & Renner 1989)所提出的學習環將教學的步驟區分成「探索」、「術語引介」及「概念應用」等三個階段而發展出描述型學習環、經驗外展型學習環及假說演繹型學習環。關于評量方面尼米伊(Neimeyer 1993)編輯一本以建構主義為基礎的評量方法論文集提供許多新的評量工具及使用手冊包括評量的執行、如何評分、及意義的詮釋。 在建構主義思潮的影響下未來尚有兩個重要的方向值得深入探討:(1)情境認知(situated cognition):強調知識是在情境中建構的且不能與情境脈胳分離(Brown Collins & Duguid 1989)。引申到科學學習情境認知討論的重心系置于情境學習方面強調主動參與的學習方式以及在真實化的情境中的學習。以往科學課程多采抽象而化約的方式設計學生對科學的學習難以建構意義。司崔克等人(Strike & Posner 1982)提出概念生態(conceptual ecology)的觀點說明學生的概念結構是相互連結于不可分割的情境中因而不但不宜過度簡化科學課程的情境且應維持科學學習的豐富性與復雜性使學生得以認識其間的關系和結構而形成意義。如何結合情境認知與建構主義于科學教育的改革是未來研究的重要課題。(2)韋考斯基(L.S. Vygotsky)的「近側發展區」(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與「鷹架」(scaffolding)理論:指出語言、思考與認知等源起于外在的社會互動過程終至內化作用。他強調我們無法真正了解學生的發展除非我們考慮他們實際發展與潛在發展的水準;此即「近側發展區」的思想核心。就教學而言「近側發展區」是學生學習發展的核心區亦是師生同儕間交互作用的地區。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或程度較好的學生提供鷹架在鷹架內學生能自行做部分的解題與學習教師或程度較好的學生則給予協助以支持學習者歷經「近側發展區」即是從社會互動的支持到培養獨立學習的歷程(Hedegaard 1990)。其中鷹架可以為任何教學工具或教學策略其特色在于互動的功能。在未來的科學教育研究中如何確認學生的潛在發展區如何運用師生及同儕間的互動作為合適的鷹架是一值得考量的研究課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