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慮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書
1:智慮指慎思明辨在傳統上為主要美德之一是一種習慣的德行為道德生活特別依恃包含心智與道德的能力。慎思明辨的發展是透過遵循好的榜樣并經由長期的實踐后能對人類行動做適當的推理。例如在特殊情況中區辨正確與錯誤的行動并觸發適宜的行為。 當代所謂的智慮指小心地做那些在一個人看來是合乎自己利益的事。在慎重地詢問「為何做這個而不做那個?」時其先前的預設是對別人利益和欲求的考慮;這問題也先預設一個情境即在其中的人們正關心去找出有關實踐性政策問題的答案。涉及尊重別人如同「評價、決定和抉擇的中心」說明在慎重思考或討論應該如何做時所應采取的態度。但是人會常常自欺使自己以為某些行動是符合一般人利益的;其實卻只是符合自己明顯的立即利益。有時也會假裝那些只滿足目前直接慾望的行動是合乎慎思明辨的。為了抵抗這些傾向在慎思明辨方面也儀征道德上一樣需要一些原初(prima facie)原則如節制;并且需要培養大量相同于道德的態度以及亞里斯多德(Aristotle 384~322 B.C.)所謂的工具性道德德行如勇敢、自制、毅力等。道德原初原則和慎思明辨并不完全相同前者是指那些我們想維護的并不只是特定人士的利益而是所有受影響的人的利益;后者則單指為特定人士(如兒童)所設想的最佳利益。 由于智慮本身依恃理性反省的能力縱使是最能慎思明辨的理性主體在重視智慮之余更要能重視理性。理性一詞有時或多或少跟智慮同義。如美國哲學家勞斯(John Rawls)稱他的「在原初地位的人」為理性的時正是這種用法。他主張每個人對所有別人的利益與要求均得視同為個人的利益與要求。英國教育哲學家皮德思(R.S. Peters)將慎思明辨視為實踐的、合作的討論與行動之理性的先前預設是一種程序性的智慮。一個具有批判的、理性的智慧之個人的特徵是:藉由所有能夠進一步得到的相關知識應該能夠持續地修正并更新對所處情境的評估。 但是一個有智慧的自我利益者如何能理性的調整對別人的態度和行為如果他充分了解且有最可靠的資料知道不同的對待方式將會影響自己的利益時是否還能慎思熟慮?對此最為人熟悉的解決方式是一個人長期的利益才是最好的回報或保護尊重別人不是為了自己有好處。 柏拉圖(Plato 427~347 B.C.)嘗試說明要能理性地證明道德生活是合理的最后必須訴諸慎思明辨。但也有學者主張:道德并不是普遍地與慎思明辨相符。做道德上應該做的事情并非時常符合慎思明辨的利益。所有人類行動無可避免地、會受到某種動機如自我利益的激勵。然而理性思考的人不能只是受慎思明辨的動機影響或激勵來行事而是要依循無上命令的形式箴規。這既是自我尊重也是尊重別人的原則更是教育所要努力完成的目標也就是說稱得上智慮或慎思明辨的以理性為準不以利益為先。
智慮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典修訂版
1:智慧謀慮。《荀子.榮辱》:「德性致厚智慮致明。」明.方孝孺〈深慮論〉:「非智慮之所能周非法術之所能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