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教無類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書
1:有教無類語出〔論語·衛靈公篇〕。「子曰:『有教無類。』」這句話說明孔子的教育對象基本上沒有任何限制。孔子所處的時代基本上仍是貴族階級才有接受教育的機會但是孔子所提出的「有教無類」主張則打破了這種藩籬在中國教育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孔子的門下有富如冉有、子貢者亦有貧如顏回、原思者;有貴如孟懿子者亦有庶如子路者;有魯如曾參者也有愚如高柴者時人甚至有「夫子之門何其雜也」之譏。孔子可說是十分忠實地履行了自己的教育主張。 歷來學者對于「有教無類」的解釋大致對于「類」的看法可分為兩類:一是「階級之類」或「族類之類」此為外在的分別;另一則是「氣質之類」此為內在的區別。前者如馬融所說:「言人所在見教無有種類。」皇侃疏說:「人乃有貴賤同宣資教不可以其種類庶鄙而不教之也。教之則善本無類也。」后者則如〔朱熹集注〕所說:「人性皆善而其類有善惡之殊者氣習之染也。故君子有教則人皆可以復于善而不當復論其類之惡矣。」事實上不論是外在之類或內在之類這些生來的差別都不應該成為不予教育的藉口因為教育本就是每個人所需要的而教育的功用則是在「因地取材掖而進之感而化之作而成之不復有類」。 當然孔子的「有教無類」并不是漫無限制的〔述而篇〕﹕「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誨焉。』」「有教無類」的教育對象必須是自愿受教的即使是微薄如束修者仍是學者表示主動學習的重要象徵。由此可看出孔子對于受教者人格與自由的尊重。 孔子所收學生除不分貧富貴賤外也不論天資高低;在〔論語.先進篇〕中孔子評論他的四位學生指出:「柴也愚 參也魯 師也辟由也喭。」柴是高柴字子羔參是曾參師是顓孫師就是子張由是仲由即子路。孔子指子羔「愚直」曾參 「魯鈍」子張「注重表面動作」子路則「粗野」他們四人雖都有缺點但經過孔子教誨以后均有所成就。 總之孔子的「有教無類」思想一方面代表了對于教育對象的確定一方面也表示了孔子對于教育功能的期望。在孔子的想法中教育的對象是沒有任何種類差別的只要學習者本身真的愿意接受教育;而教育作用則無分人之材質種類「及其知之一也。……及其成功一也。」無論是教育對象的規定或教育作用的期許上「有教無類」的思想對于后世的教育工作者可做為施教的圭臬。
有教無類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典簡編版
1:施教的對象沒有貴賤、智愚等的分別。語出《論語.衛靈公》。 【造句】孔子有教無類的教育理念嘉惠了無數的莘莘學子。
有教無類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典修訂版
1:語出《論語.衛靈公》:「子曰:『有教無類。』」指施教的對象沒有貴賤貧富的分別。《隋書.卷四二.李德林傳》:「有教無類童子羞于霸功見德思齊狂夫成于圣業。」《兒女英雄傳.第三六回》:「安老爺是有教無類的竟薰陶得他另變了個氣味了。」
有教無類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成語詞典版
1:《兒女英雄傳.第三六回》:「安老爺是有教無類的竟薰陶得他另變了個氣味了。」 2:《宋史.卷二八七.陳彭年列傳》:「本仁本義可以弭兵。是為齊禮亦曰好生。有教無類自誠而明。」 3:《舊唐書.卷一九四.突厥列傳上》:「聞圣人之道無所不通。古先哲王有教無類。」 4:唐.白居易〈省試性習相近遠賦〉:「原夫性相近者豈不以有教無類其歸于一揆?習相遠者豈不以殊途異致乃差于千里?」 5:《隋書.卷四二.李德林列傳》:「有教無類童子羞于霸功;見德思齊狂夫成于圣業。」 6:《論語.衛靈公》:「子曰:『有教無類。』」(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