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觀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書
1:邵雍著有〔觀物內篇〕與〔觀物外篇〕由觀物而論理或道。在其〔觀物內篇之十二〕中說到觀物的竅妙以為「反觀」才能得到「真知」其要妙處在于「以物觀物」文字是:「夫所以謂之觀物者非以目觀之也。非觀之以物而觀之以心也;非觀之以心而觀之以理也。天下之物莫不有理焉莫不有性焉莫不有命焉。所以謂之理者窮之而后可知也。所以謂之性者盡之而后可知也。所以謂之命者至之而后可知也。此三者天下之真知也。」文中指出觀物不在于用眼看也不在于用心想 而是要從「理」、「性」、「命」著手。這是根據〔易經.說卦傳〕第一、二兩章而來。〔說卦傳〕第一章中說:「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贊于神明而生蓍參天兩地而倚數觀變于陰陽而立卦發揮于剛柔而生爻和順于道德而理于義窮理盡性而至于命。」是說「易」之成乃在通觀天地陰陽萬物并以「理性命」為主。于是邵雍也認為觀物就要從這三者來觀。〔說卦傳〕第二章說:「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才而兩之。」說明了天道生物地道成物和人道立身行事的道理。物有性即體;人有官能用物而生變但須依循仁與義的原則才符合理順應性而達到命。 邵雍接著舉例說:明鏡能照出萬物的形狀然而鏡的才質不同制鏡工的巧拙有差鏡中顯示的物形未必全然相同不如清澈的池水能肖似物形且顯出物情。可是水若有波動物情也將隨之扭曲。只有圣人能照徹物情因為圣人能夠「反觀」。「反觀」不是「以我觀物」而是「以物觀物」。 「以物觀物」先是排除了「我觀」的主觀作用可以從「客觀」的立場來觀本是知識論的原則。邵雍卻自有其觀點和說法在「客觀」之外提出「多觀」或「普觀」的意見。以為從「『我』是人」來說則「『人』也是我」后句的「人」泛指我以外的人我以外的人很多則「眾人」之所觀自然明于「一個人」之所觀文中說:「能用天下之目為己之目其目無所不觀矣。……用天下之心為己之心其心無所不謀矣。天下之觀其于見也不亦廣乎!天下之聽其于聞也不亦遠乎!天下之言其于論也不亦高乎!天下之謀其于樂也不亦大乎!」則是把觀物擴大遠超出「一人」之所見這樣「反觀」從其「普遍」處說自然比較真實。而邵雍所以如此立論的根據是「我與人皆物也」因而「以物觀物」乃是藉「眾人」之見來觀。
反觀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典簡編版
1:以另一個角度來觀看、觀察。 【造句】當我們看見別人的優點時應同時反觀自己并見賢思齊。
反觀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典修訂版
1:以另一個角度來觀看、觀察。如:「當我們看見別人的優點時應同時反觀自己并見賢思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