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傳入中國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未知來源
1:佛教傳入中國有數說。一、秦始皇帝時佛僧東來說。《漢書·五行志》;隋、費長房《三寶記》。二、漢武帝時佛像獲得說。《后魏書·釋老志》。三、漢哀帝時佛教傳來說。《魏略·西戎傳》;《后魏書·釋老志》。四、后漢明帝時傳來說。晉、袁宏《后漢紀》;《后漢書·高僧傳》。第四后漢明帝時傳來說當時佛教流傳于土耳其斯坦明帝遣蔡愔往西域求之愔等至大月氏得佛經及佛像且得迦葉摩騰、竺法蘭二僧伴歸明帝于洛陽建白馬寺使二僧先譯《四十二章經》。桓帝時安息之安世高、印度之竺佛朔、大月氏之支婁迦讖、康居之康孟詳等相次來中國從事譯經。三國時佛教盛行于魏西域僧之來日眾佛寺之建立、佛經之翻譯日多。中印度僧曇摩迦羅居洛陽譯《戒律》為出戒律之始吳有居士支謙學于支婁迦讖弟子支亮為孫權之博士譯大小乘經約三十部四十卷。晉初法護游學西域泰初二年來長安譯《般若法華》、《華嚴》、《涅盤》、《寶積》。東晉時印度僧佛圖澄來后趙為石勒及石虎所尊信常山道安師事之其門人慧遠于廬山結白蓮社專修念佛。龜茲之僧鳩摩羅什來與其同人多譯《大乘經論》以奉空宗為主后秦法顯奉姚興命由陸路至印度歷游三十余國多得經律歸譯《摩訶僧只律》等垂百余萬言著《佛國記》此為中國僧記述印度之始。南北朝以來佛教益盛南朝宋時迦濕彌羅之僧求那跋摩來立戒壇為僧尼受戒此為中國戒壇之始。武帝深信佛教于建康有寺院七百極為莊嚴。當時南印度之僧菩提達磨來入后魏留于嵩山少林寺為中國禪宗之第一祖。陳代真諦三藏多譯經典。北朝后魏太武帝信奉道教禁信佛教至獻文帝時解其禁。孝明帝時宋云惠生等赴北印度得經論一百七十部而還流傳于國內因之佛教益盛經典有四百五十部寺院三萬余僧尼殆達二百萬。北周武帝時再禁信仰佛教至隋文帝時復解禁先此鳩摩羅什等所譯之《大乘經論》于中國漸起變化遂至分派。晉代出三論宗宋代出毗曇、律、成實、涅盤諸宗;后魏出地論、凈土二宗梁代出禪宗;陳隋出華嚴、天臺、攝論三宗。碩學高僧有天臺之智顗、禪之慧可、三論之吉藏、華嚴之杜順、涅盤之慧遠等。佛教之東漸于思想、文藝、美術影響甚大而建筑、繪畫、雕刻之進步而為佛教文學之勃興詩人文學家爭用佛語學者亦與僧侶結交。魏、孫炎創反切梁、沈約作《四聲譜》、周顒作《四聲切韻》聲韻之學大盛。唐太宗以后以歷代尊崇佛教益盛。太宗時玄奘自印度歸著《大唐西域記十二卷》與弟子等從事翻譯前后新譯七十四部一千三百三十八卷其第子慈恩開法相宗義凈作《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二卷》、《南海寄歸內法傳四卷》。玄宗時印度僧善無畏、金剛智、不空相次而來密傳教所謂開元三大師。時慧日自印度歸慧超、悟空亦赴印度。顏真卿、王維等亦奉佛教其勢甚盛每三年編僧尼之籍由祠部之官給度牒于茲始。武宗信佛教大部分寺院被破壞使僧尼還俗佛教從此而衰。至宋太祖篤信佛教遣僧行勒等百余人往印度求經論刊行大藏經佛教復盛。當時禪宗最盛仁宗時設禪寺于汴京有祖印、契嵩等名僧。神宗、哲宗之世凈源中興華嚴宗慧龍興禪宗黃龍派。加之縉紳學士皆與僧侶交往讀禪書助長佛教之勢亦影響儒學以致理學勃興。徽宗時崇拜道教改寺院為宮觀稱佛為大學金仙僧為德士尼為女德士未幾復舊。至南宋頗衰明太祖圖大興佛教成祖時對西藏之僧哈立喇嘛加尊號使統領天下之佛教又詔南北兩京各刻印《大藏經》。至清圣祖、高宗二帝頗獎勵儒學對佛教除保護喇嘛外甚為盡力。清經學家中研究佛典者甚多王夫之、彭晧升、羅有高、龔自珍、魏源、楊文會、譚嗣同、章炳麟等皆兼修佛典見「譯經」條。明、張自烈《正字通》:「佛世傳漢明帝永平十年佛法始入中國非也。秦時沙門室利房等至始皇以為異囚之夜有金人破戶以出;武帝時霍去病過焉支山得休屠王祭天金人以歸帝置之甘泉宮金人者浮屠所祠今佛像即其遺法也;哀帝時博士弟子秦景使伊存口授《浮屠經》中土未之信;迨明帝夜夢金人飛行殿庭以問于朝傅毅以佛對曰:『天竺國有佛即神也。』帝遣郎中蔡愔及秦景使天竺求之得經四十二章、釋迦立像并與沙門攝摩騰、竺法蘭東還以是考之。秦、西漢知有佛久矣非自明帝始也。」;《魏書·釋老志》:「大人有作司牧生民結繩以往書契所絕故靡得而知焉自羲軒已還。至三代其神言秘策蘊圖緯之文范世率民垂墳典之跡秦肆其毐滅于灰燼漢采遺籍復若丘山司馬遷區別異同有陰陽、儒、墨、名、法、道德六家之義劉歆著《七略》、班固志藝文釋氏之學所未曾紀。」案漢武元狩中遣霍去病討匈奴至臯蘭過居延斬首大獲昆邪王殺休屠王將其眾五萬來降獲其金人帝以為大神列于甘泉宮金人率長丈余不祭祀但燒香禮拜而已此則佛道流通之漸也。及開西域遣張騫使大夏還傳其旁有身毐國一名天竺始聞有浮屠之教;哀元壽元年博士弟子秦景憲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屠經》中土聞之未之信了也后孝明帝夜夢金人頂有白光飛行殿庭乃訪羣臣傅毅始以佛對帝遣郎中蔡愔博士弟子秦景等使于天竺寫浮屠遺范愔仍與沙門攝摩騰、竺法蘭東還洛陽中國有沙門及跪拜之法自此始也。愔又得佛經四十二章及釋迦立像明帝令畫工圖佛像置清涼臺及顯節陵上經緘于蘭臺石室愔之還也以白馬負經而至漢因立白馬寺于洛城雍關西摩騰、法蘭咸卒于此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