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言之教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書
1:不言之教是指善守自然之道的圣人無心施為不以言教法合治理百姓使百姓自然化成。「不言之教」是老子政治思想的要旨之一常與「無為」一辭并舉如〔道德經〕第二章說:「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第四十三章說:「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都在說明老子心目中的理想為政者能崇法自然無私無欲的精神無為而治使得天下百姓皆蒙其利(參見「無為」)。「無為而治」是老子政治學說的理想旨在矯治執政者有為多欲的弱點。老子深用權力私欲常使執政者嗜殺好戰橫徵暴斂陷百姓于水火之中無以為生。老子于是推崇理想的為政者善守自然之道不以政令傜役苛擾百姓以無為取代有為以不言取代多言(這里「言」泛指言說文字也指法令)因此可以說「不言之教」正是「無為而治」的一部分。 同時「不言之教」也是修道者應有的美行。根據老子學說「靜篤」、「希言」都是修道者的基本品德。自然無心施化溫柔靜篤所以能長久修道的人效法自然精神也當如此。所謂「重為輕根靜為躁君」(第二十六章)德行敦厚沈靜的人自然寡言反之性情躁急的人往往多言。然而「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第二十三章)多言有為好像自然界的急風驟雨不會長久。其次老子認為文辭言說出于人的智偽私心與自然之道不合所謂「多言數窮不用守中」(第五章)「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第五十六章)因此老子勉勵人「希言」、「貴言」乃至于「不言」。如〔道德經〕第二十三章說:「希言自然」正如孔子所說「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又說「予欲無言」(見〔論語.陽貨篇〕)天地自然以作為表現從來無言此處孔老思想最為近似。又如〔道德經〕第十七章說:「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意思是說有言多言往往流于花言巧語渲染欺蒙。因此執政者愈是想假借言辭贏取信任愈是不足以使人相信。理想的為政者深明此理所以能靜默慎言推行政事不著形跡。一旦施政成功百姓受益以為是自然的結果而不知是為政者的苦心孤詣。 由上可知老子所謂的「不言之教」是「無為而治」的一部分與有為多言相對。「不言」與「貴言」、「希言」相同是修道的人崇法自然應有的修為工夫。 老子之后〔莊子.德充符〕也曾談及「不言之教」。莊子在〔德充符〕中以「形殘德全」的兀者(腳受刖刑的人)譏諷一般人「形全德殘」。他借用孔子弟子季常之口推崇兀者王駘:「立不教坐不議虛而往實而歸。固有不言之教無形而心成者耶?」也就是說王駘以身教、以精神人格感召弟子不用言說辯論使人受教于無形潛移默化終于心靈空虛的求教者能夠精神飽滿而歸。莊子顯然是將老子「不言之教」的政治理想用來具體說明道家所認為的教育在于「不言之教」或是「身教」。「言教」是施教者重用文字言說來指導受教者舉止行誼與人生方向「不言之教」則是施教者以人格德行示范使受教者因感悟而身體力行。故而「身教」的效果高于「言教」。師道隆窳系于教師個人的品格德行若只夸夸其言訓誡學生自身卻不能以身作則必然降低教育的效果也不能確切的建立師道。
不言之教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典修訂版
1:上位者以德化民不待言詞訓誡而天下平治。《老子.第二章》:「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不言之教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成語詞典版
1:修訂本參考資料:上位者以德化民不待言詞訓誡而天下平治。老子˙第二章: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