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言拼音,言怎么讀,言是什么意思,言組詞,言成語組詞
|
讀音:yán 拼音:yan |
筆劃:7 部首:言 |
|
言組詞
|
【言】的字相關(guān)解釋 (解釋來源:辭典修訂版)
基本字義 言 讀音: yán
- 助詞 語助詞,無義:(1) 置于句首。《詩經(jīng).衛(wèi)風.氓》:「夙興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左傳.僖公九年》:「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歸于好。」(2) 置于句中。《易經(jīng).系辭上》:「德言盛,禮言恭。」《詩經(jīng).邶風.泉水》:「駕言出游,以寫我憂。」
- 名詞 二一四部首之一。
- 名詞 姓。如春秋時有言偃。
- 名詞 學說、言論。 【組詞】:「一家之言」。《孟子.滕文公下》:「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韓非子.孤憤》:「又將以法術(shù)之言,矯人主阿辟之心,是與人主相反也。」
- 名詞 一句話稱為「一言」。 【組詞】:「一言興邦」、「一言以蔽之」、「君子一言既出,駟馬難追。」
- 名詞 字。 【組詞】:「七言詩」、「共三十萬言」。《論語.衛(wèi)靈公》:「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
- 名詞 話語、所說的話。 【組詞】:「有言在先」、「忠言逆耳」、「人言可畏」。《論語.公冶長》:「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
- 動詞 告訴、告知。《史記.卷九七.陸賈傳》:「酈生瞋目案劍叱使者曰:『走!復入言沛公,吾高陽酒徒也,非儒人也。』」
- 動詞 詢問。《左傳.昭公二十五年》:「叔孫氏之司馬鬷戾言于其眾曰:『若之何?』莫對。」
- 動詞 陳述。唐.白居易〈琵琶行〉:「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蝦蟆陵下住。」
- 動詞 談?wù)摗!墩撜Z.學而》:「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宋.蘇軾〈日喻〉:「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見而名之。」
- 動詞 說、講。 【組詞】:「難言之隱」、「大言不慚」、「苦不堪言」、「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言】的字相關(guān)解釋 (解釋來源:辭典簡編版)
基本字義 言 讀音: yán
- 1 漢語的一個字稱一言。 【組詞】:七言詩、五言絕句
- 2 所說的話。 【組詞】:有言在先、忠言逆耳、人言可畏
- 3 說、講。 【組詞】:難言之隱、大言不慚、苦不堪言
【言】的字相關(guān)解釋 (解釋來源:小字典)
基本字義 言 讀音:
- 1 學說、言論。 【組詞】:「一家之言」、「立德、立功、立言」。
- 2 字。 【組詞】:「七言詩」、「五言絕句」。
- 3 話語、所說的話。 【組詞】:「格言」、「良言」、「人言可畏」、「言外之意」。
- 4 說、講。 【組詞】:「難言之隱」、「大言不慚」、「苦不堪言」。
|
言字的基本解釋: 言 yán 講,說:言說。言喻。言道。言歡。言情。言必有中(zhòng )(一說就說到點子上)。 說的話:言論。言辭(亦作“言詞”)。語言。言語。言簡意賅。 漢語的字:五言詩。七言絕句。洋洋萬言。 語助詞,無義:言歸于好。“言告師氏,言告言歸”。 姓。 行 筆畫數(shù):7; 部首:言; |
言字的詳細解釋: 言 yán 【動】 (指事。甲骨文字形,下面是“舌”字,下面一橫表示言從舌出。“言”是張口伸舌講話的象形。從“言”的字與說話或道德有關(guān)。本義:說,說話) 同本義〖say;speak;talk〗 直言曰言,論難曰語。——《說文》 志以發(fā)言。——《左傳·襄公二十七年》 志以定言。——《左傳·昭公九年》 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國語·周語上》 言,心聲也。——《法言·問神》 言,口之利也。——《墨子經(jīng)》 言者所以在意。——《莊子·外物》 具言所聞。——晉·陶淵明《桃花源記》 趨機而言。——《后漢書·列女傳》 言于李??。——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唐紀》 言訖不見。——明·魏禧《大鐵椎傳》 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宋·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又如:言絕(言罷;說完);言言(直言);言不盡意(言語無法把所有的心意全部表達出來);言戲(說話輕浮不莊重);言人人殊(人各一詞,所言各異);言笑自若(談笑自得的樣子);言之無文(說話沒有文采條理);言方行圓(即言行不一);言信(說到做到的信用);言爽(說話不守信用);言不顧行(言行不一);言歡(說笑) 議論,談?wù)摗糳iscuss;comment〗 趙括自少時學兵法,言兵事。——《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又如:言路(諫官的職務(wù));言事(在君主時代,臣民與天子、國君議論政事);言文(談?wù)撐霓o);言默(議論和沉默);言狀(所述情狀) 記載〖writedown;record〗 雁蕩山…自古圖牒,未嘗有言者。——宋·沈括《夢溪筆談》 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言。——宋·蘇軾《石鐘山記》 又如:言行錄(錄記敘述一人或多人的嘉言美行的書) 問〖ask;inquire〗 臣意言王曰:“才人女子豎何能?”——《史記》。王引之述聞:“言王,問王也。” 又如:言問(訊問) 告知;告訴〖inform;tell;letknow〗 其順之,然后言其喪筭。——《禮記》。鄭玄注:“言,語也。” 又如:言諷(用委婉的語言示告) 陳述;敘述〖state〗 臣愿悉言聽聞,唯大王裁其罪。——《韓非子》 又如:言功(陳述功績) 解釋引文、詞語或某種現(xiàn)象的發(fā)端詞,相當于“就是說”或“意思是”〖namely〗 《詩》云:“既醉以酒,既飽以德。”言飽乎仁義也。——《孟子》 說明〖explain〗 言其利害(說明合從的好處和不合從的害處。其,指示代詞,代合從,它的)。——《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言 yán 【名】 話,言語,口語。又特指怨言、謗言〖speech;spokenlanguage〗 父母之言。——《詩·鄭風·將仲子》又 諸兄之言。 口之宣言也,善敗于是乎興。——《國語·周語上》 感斯人言,是夕始覺有遷謫意。——唐·白居易《琵琶行》序 王如其言。——晉·干寶《搜神記》 未嘗有言。——明·劉基《賣柑者言》 思其言。 是何言。——清·梁啟超《譚嗣同傳》 又如:言能踐行(說到做到);言語高低(指說話沒分寸,沖撞別人);言差語錯(言語沖撞或口舌之爭);言言善果(多說勸人行善的話,必有好處);言同勒石(喻指說的話深刻而珍貴,如同刻石);言詞(用語言表達的詞匯或詞句);言不盡意(言語無法把所有的心意全部表達出來);言不愿行(言語和行為不相符合);言語妙天下(言語精妙,天下沒有人比得上);言聽謀決(說的話聽從照辦);言廢(說的話不被采納);言簡義豐(語言簡練,含意豐富);言與心違(言語與心意相違背);言智(言語的才智);言無倫次(言語雜亂無章) 言論;見解;意見〖opiniononpublicaffairs〗 如何昊天?辟言不信。——《詩·小雅·雨無止》 言無二貴,法無兩適,故言行而不軌于法令者必禁。——《韓非子》 又如:言揚行舉(根據(jù)德行和聲名來選擇人才);言金(珍貴的言論);言之成理(言論能自成系統(tǒng)而有文理);言中無物(言論空洞而無實際內(nèi)容) 言辭;辭令;辭章〖one’swords;languageappropriatetotheoccasion;poetryandprose〗 無乃非盟載之言,以闕君德;而執(zhí)事不利焉。——《左傳》 又如:言外(言辭本身以外的意思);言使(使者。使者主要在傳達言辭,故稱言使);言泉(言辭滔滔不絕,如泉水般涌出。比喻口辯敏捷,言語通暢);言多必失(言辭過多,必定發(fā)生差錯) 政令;號令〖governmentdecree;order〗 有不祭則修意,有不祀則修言。——《國語·周語》。韋昭注:“言,號令也。” 又如:言語(命令;指示);言文(法律條文);言文刻深(法律條文嚴峻刻薄);言出法隨(命令一下達,就依法考核、賞罰) 誓言;盟辭;約言〖oath;pledge;promise〗 初既與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楚辭》 史載筆,士載言。——《禮記》。鄭玄注:“言,謂會同盟要之辭。” 又如:言約(口頭言語為約定);言瑞(信言) 建議;主意;計策〖proposal;idea;plan〗 我言為服,勿以為笑。——《詩·大雅》 又如:言責(進言的職責) 學說;主張〖theory;view;position〗 “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孟子》 言語或文章中的字〖character;word〗 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唐·白居易《琵琶行》序 又如:五言詩;七言詩 口語或文章中的句子〖sentence〗 《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論語》 今吾且死,而侯生曾無一言半辭送我,我豈有所失哉?——《史記》 又如:一言為定;片言九鼎 著作〖writings;works〗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漢·賈誼《過秦論》 又如:言對(文體的一種) 姓 言 yán 【助】 無義,用于句中或句首,作語氣助詞 靜言思之。——《詩·邶風·柏舟》 既盟之后,言歸于好。——《左傳》 言必有中 yánbìyǒuzhòng 〖wheneveronesaysth.,onehitsthenailonthehead;whatonesaysisalwaystopoint〗一說就說到關(guān)鍵、要害的地方。形容說話恰當?shù)皿w 夫人不言,言必有中。——《論語·先進》 言不及義 yánbùjíyì 〖nevertalkaboutanythingserious;talkfrivolously〗義:義理,指事情的道理。指只說些無聊的話,沒有一句說到正經(jīng)的道理 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論語·衛(wèi)靈公》 言不由衷 yánbùyóuzhōng 〖speakwithone'stongueinone'scheek;saywhatonedoesnotmean〗所說的話不是發(fā)自內(nèi)心。形容口是心非 言不由衷,質(zhì)無益也。——《左傳·隱公三年》 言出法隨 yánchū-fǎsuí 〖Thelawshallbeenforcedtotheletteruponitspromulgation〗宣布之后就立即依法執(zhí)行 言傳身教 yánchuán-shēnjiào 〖teachbypersonalexampleaswellasverbalinstruction〗在口頭上傳授講解,在行動上以身作則。指從言行兩方面進行教育 言辭 yáncí 〖one’swords;whatonesays〗∶說話所用的詞句 〖word〗∶話語 與為言辭。——唐·柳宗元《柳河東集》 言道 yándào 〖whathesaid;say〗說;說道 那人言道和你是同鄉(xiāng) 言定 yándìng 〖agreeon〗說定;說好 言多語失 yánduō-yǔshī 〖easilymakemistakeswhiletalkingmore〗話說多了就難免有說錯的地方 言官 yánguān 〖imperialcensors〗諫官 被言官聽劾,拿送法司究問。——《警世通言》 言歸于好 yánguīyúhǎo 〖cometogetheragain;sinkafeud;makeitupwithsb.〗∶保持友誼,重新成為好朋友。言是虛字無義 〖reconciliation〗∶調(diào)解和和解 言歸正傳 yánguī-zhèngzhuàn 〖let'sreturntoone’sbusiness;getbacktothesubject〗開始談或討論正題。在評話和舊小說中用作套話 和尚一看不對頭,趕緊言歸正傳,預備說完了好告辭。——清·李寶嘉《官場現(xiàn)形記》 言過其實 yánguò-qíshí 〖exaggerateoverstate;bemoreapparentthanreal〗原指言語浮夸,超過實際才能 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三國志·馬良傳》 后亦指說話過分,不符合事實 言和 yánhé 〖kissandbefriends;cometogetheragain〗講和 言歡 yánhuān 〖talkcheerfully〗歡快地交談 握手言歡 言簡意賅 yánjiǎn-yìgāi 〖wordsarefew,buttheycontainprofoundtruth;bepreciseandtothepoint〗語言雖精練簡潔,但已概括要義 言教 yánjiào 〖teachbywordofmouth;giveverbaldirections〗用語言進行說教 言教 yánjiào 〖precept〗教訓;說教 言教不如身教 言近旨遠 yánjìn-zhǐyuǎn 〖besimpleinlanguagebutprofoundinmeaning〗言詞簡單淺近而意旨宏大深遠 言路 yánlù 〖channelsthroughwhichcriticismsandsuggestionsmaybecommunicated〗∶向政府提出批評或建議的途徑 〖opportunitiesforairingviews〗∶發(fā)表意見的機會 廣開言路 言論 yánlùn 〖speech;expressionofpoliticalviews;opiniononpoliticalviews〗關(guān)于政治和一般公共事務(wù)的議論 提倡言論自由 常好言論。——唐·柳宗元《柳河東集》 以快言論。——清·劉開《問說》 言情 yánqíng 〖describelovingstories(books);romancefiction〗以男女愛情為主題的 言情小說 言人人殊 yánrénrénshū 〖eachpersonoffersadifferentversion;differentpeoplegivedifferentviews〗每人說的話都不一樣。指各有自己的見解 言甚詳明 yánshènxiángmíng 〖explainindetail;go(enter)intodetails;begivenindetail〗論述很詳盡明了 言談 yántán 〖wayonespeaksorwhathesays〗談話;談?wù)? 言談大有緣。——《玉臺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言談舉止 yántán-jǔzhǐ 〖speechanddeportment〗指人的言語、舉動、行為 觀其言談舉止,倒是像個文人 言聽計用 yántīng-jìyòng 〖takesb.athiswords;readilyacceptsb'sideas〗說的話都聽,出的主意都被采納。形容非常信任 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聽計用。——《史記·淮陰侯列傳》 亦作“言聽計從” 言外之意 yánwàizhīyì 〖implication;meaningunderneaththewords;readbetweenthelines;whatisactuallymeant〗含蓄而沒有明白指明的意思 言為心聲 yánwéixīnshēng 〖wordsarethevoiceofthemind;whattheheartthinksthetonguespeaks〗漢·揚雄《法言·問神》:“故言,心聲也”。意指言語是表達心意的聲音,即言語反映思想 言笑 yánxiào 〖talkandlaugh;talkcheerfully〗說笑 不茍言笑(不隨便說笑,形容人態(tài)度莊重) 言笑自若 yánxiào-zìruò 〖naturalandcalm〗自若:如常。有說有笑,如同平日。形容在異常的情況下,仍能不變神色 時羽適請諸將飲食相對,臂血流離,盈于盤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三國志·關(guān)羽傳》 言行 yán-xíng 〖wordsanddeeds;opinionexpressedandactiontaken〗一個人的語言和行動 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言行若一 yán-xíngruòyī 〖liveuptoone’swords〗說的與做的一個樣。形容能說到做到 非義之事不計于心,非理之利不入于家,言行若一,情貌相副。——漢·劉向《劉田稷母》 ——亦作“言行一致” 言行一致 yán-xíngyīzhì 〖actasonespeaks;asgoodasone'swords;matchwordswithdeeds;suitone'sactiontoone'swords〗同“言行若一” 以及目標‘言行一致’的美德推測起來,這也正像他的話。——魯迅《且介亭雜文二集》 言猶在耳 yányóuzài’ěr 〖thewordsarestillringinginone’sears;ringinone'sheart〗話音仿佛還在耳邊回響。喻指對所說的話印象深刻。亦指別人的話剛說不久 言語 yányǔ 〖spokenlanguage;speech〗說出來的話;說出來的一個詞 言語 yányu 〖speakout〗[方言]∶招呼;回答;開口 回答呀,別不言語 言語 yányu 〖speech;answer;speak;talk〗說話 與人罕言語。——明·魏禧《大鐵椎傳》 市人之言語。——唐·杜牧《阿房宮賦》 言責 yánzé 〖responsibility〗∶指君主時代臣下對君主進諫的責任 〖responsibleforone’swords〗∶指對自己的言論所負的責任 言者無罪,聞?wù)咦憬? yánzhěwúzuì,wénzhězújiè 〖Blamenotthespeakerbutbewarnedbyhiswords〗盡管意見不完全正確,提出批評的人并沒有罪,被批評的人即使沒有對方所說的錯誤,也大可以拿聽到話來警惕自己 聞‘五子洛汭之歌’,則知夏政荒矣。言者無罪,聞?wù)咦憬?言者聞?wù)吣粌杀M其心焉。——唐·白居易《與元九書》 言之不預 yánzhī-bùyù 〖nospeakinginadvance〗?jīng)]有把話說在頭里 言出法隨,勿謂言之不預 言之成理 yánzhī-chénglǐ 〖there'sapointthere;plausible〗話說得有道理 言之無文,行而不遠 yánzhīwúwén,xíngérbùyuǎn 〖non-elegantwordswillnotbecomepopular〗言:言辭。文:文采。行:流傳,流行。謂語言若沒有文采,就不會流傳很遠 言之無物 yánzhī-wúwù 〖speechdeviodofsubstance;emptyverbiage〗指文章或言論空洞,沒有內(nèi)容 言之有據(jù) yánzhī-yǒujù 〖bequitejustifiable;speakongoodgrounds〗說話和寫文章有充分的證據(jù)或事實根據(jù) 言之有理 yánzhī-yǒulǐ 〖there'sapointthere;plausible〗說話有道理 抓住哲學爭論的界線使其言之有理 言之鑿鑿 yánzhī-záozáo 〖saysth.withcertainty〗鑿鑿:確實。講得非常確實 言之鑿鑿,確可信據(jù)。——《聊齋志異·段氏》 言重 yánzhòng 〖beflatteredbysb'sfavourableremark〗話說得過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