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元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書
1:次元系相對于初元(或初次)(first order)而言指對初元的命題再做更高層次的分析詰問。在分析哲學(analytical philosophy)的看法中思辨的(speculative)哲學多半建立在許多主觀的假設或預設上所使用的語言或命題也常屬粗糙籠統的初元語言或觀念(first order language or concept)因此往往可以再加以較高層次的觀念分析(conceptual analysis)。此種觀念分析即屬一種「次元的分析」(second order analysis)用的是「次元的語言」(second order language)。分析哲學學者相信次元的觀念分析工作是一種富有高度批判性的哲學活動以厘清是非真假為職志透過次元分析可以分辨思辨哲學的初元語言是否具有認知意義或可否予以經驗上的論證。 一般而言對于初元語言做次元分析時主要在于至少詰問兩個蘇格拉底(Socrates 470~399 B.C.)式的問題:「你的意思是?」與「你怎么知道?」亦即次元分析時首先應分析原先命題中所用的語言或概念使其涵義能分毫無失之后再進一步探索「為何如此如此?」的問題。在進行定義性問題的回答時由于我們常以另外一個或一組概念來說明原有的概念這些衍生出來的概念遂成為次元的語言或概念。而透過對定義的澄清而建立次元概念及語言后還需進一步質問原命題下列的問題:「是可以圓說的(justifiable)嗎?」「是真或假?」「在認知上有無意義?」「有無范疇失誤(category mistake)的情形發生?」這些問題的目的在判定原命題是否僅屬于「信念」(belief)的層次(參見「信念與知識」)當經過次元分析后若原命題仍能滿足知識的基本條件時才真正具有教育上的價值。 在教育分析學者的眼中傳統思辨教育哲學家在教育學或教育哲學中所用的語言往往只用到第一層次的功能而未及于較高層次就是「次元」的分析;但此種膚淺的語言功能的運用由于其僅是粗枝大葉地做主觀及內省的設證(proposals)因而只能建立出一種似是而非的教育哲學對于實際的教育情境并無多大助益。有監于此分析學者主張應該建立一種具有次元結構(second order structure)的教育哲學以徹底分析并批判教育理論上所發生的矛盾與歧義如此才能建立教育學術上的嚴謹認知與價值原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