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人行為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書
1:助人行為是行動或做事只為有益于人并不考慮自己的得失即是施惠不望報的作為。這種作為包括與人分享、付出、幫助和安慰。分享是把自己所有的東西分給別人與其一起享用;付出是把自己所有的一部分或全部無條件的送給別人;幫助是看到別人需要時無論是行動或財物助人滿足其需要;安慰是在別人遭遇困難或悲傷以至憤恨受到打擊而發生情緒作用時用語言或行動予以慰藉以減除其情緒強度。 助人行為的目的在于于人有益或者出于仁者的惻隱之心或者激于義憤而見義勇為或者由于習慣性的以助人為樂或者只是在即刻的情境中不假思索的伸出援手。通常在行動時不會想到由助人而得到任何報償其中含著大量的道德成分。 助人行為在中語文化傳統中早就視為一種美德稱為「義行」或「義舉」。常見的是「于人有益于己無害」的善行;彰著的是「舍身救人」以致犧牲自己生命的悲壯行為。這種觀念在儒家稱為「殺身成仁」的一類;在墨家是「磨頂放踵以利天下」的兼愛主義。 西方自一九七零年代開始心理學和社會學中出現了「利他主義」(Altruism)在生長發展方面開始注意助人行為的發展視為一種高度的道德品質。從事此項研究者有四種出發點一為進化觀點二為心理分析三為社會學習四為認知發展。 自進化觀點出發者以為生物和社會狀況可能有益于助人行為的發展。從生物社會的進化著眼是行為的選擇和累積的結果;或者從遺傳著眼則是由于基因助人行為發揮了人類生存的功能助長了人口的增加率和文化演進。 從心理分析出發者強調幼年經驗兒童隨父母的教導確定了助人可得贊賞因而壓抑人性的自私沖動認同了助人行為。從社會學習出發者認為助人是由學習而來和其他后天獲得的行為模式相同在社會環境中因助人得到鼓勵因角色扮演而體會到得人幫助者的感受于是形成助人的習慣。 從認知發展觀點出發者相信社會知覺改變認知道德判斷由于對高度道德品質的認識發現助人是道德行為因而產生助人的動機表現于行為乃是發展的成就。 社會學習和認知發展兩種觀點合并成為提倡「自律」的一種說法兒童由學習而發展到不需他律而能自律由自律方能主動表現助人的行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