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梅文鼎基本信息介紹
簡體: | 梅文鼎 |
繁體: | 梅文鼎 |
拼音: | mei wen ding |
讀音: | méi wén dǐng |
英語: | |
近義詞: | |
反義詞: | |
單字解釋: | 梅 文 鼎 |
造句: | 梅文鼎造句 |
組詞,組成語: | 梅 文 鼎 |
|
梅文鼎解釋
|
梅文鼎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書
1:梅文鼎(1633~1721)字定九號勿庵清安徽宣城人。家世學〔易〕文鼎少時即侍父及墊師羅王賓習歷算之學;順治十八年(1661)時文鼎已二十七歲始從同里倪竹冠(觀湖)游觀湖授以麻孟璇所藏交食通軌歸與弟文鼐、文鼏共習之夜則披圖仰觀晝則運籌推步考訂前史為之訂誤補遺以質于觀湖觀湖亟稱之;自是壹意治歷算之學博覽深思往往廢寢食。殘編散帙手自鈔集一字異同不敢忽聞有通是學者雖遠道不憚相從;遇疇人子弟及西域官生皆折節造訪;人有問者亦詳告之無隱。中年喪偶不再娶謝絕人事閉戶覃思篤志著述所為授時歷集古法之大成。 〔清儒學案〕載:「天算之學測量推步事事皆可指實特非篤志嗜古之儒好學深思心知其意無以發其精微勿庵所述作皆足以通中西之旨而折古今之中積學參微遂成絕詣。」 康熙二十年(1681)侍讀湯斌充〔明史〕總裁以歷法屬文鼎具草。康熙二十八年北游京師李榕村(李光地)與言歷法勸文鼎仿元趙友欽革象新書體例為簡要之書俾人人得其門戶;乃著〔歷學疑問〕。康熙四十年李光地為直隸巡撫扈蹕行在乃以文鼎所著〔歷學疑問〕進呈上曰:「朕留心歷學多年此事朕能決其是非。」數日后召對上曰:「昨所呈書甚細心且議論亦公平此人用力深矣朕當攜還宮中細閱。」光地因求上親加御筆批駁改定上許之。明年復南巡以原書發回并說:「朕已細閱竟。」中間圈點涂抹及簽貼批語皆康熙帝親筆所書光地問此書疵謬所在上云:「無疵謬但算法未備耳。」康熙四十四年復南巡光地從上問宣城梅文鼎今安在光地對:「尚在臣署。」上曰:「朕歸時汝與偕來朕將面見之。」上還蹕光地乃與文鼎謁河岸召入御舟垂問至移時如是者三日上謂光地曰:「歷象算法朕最留心此學今鮮知者如文鼎真僅見也。其人亦佳士惜乎老矣。」賜御書扇幅、賚珍饌臨辭特賜「績學參微」四大字。五十一年擢其孫瑴成以諸生入詞林召入內廷供奉蒙養齋。時方敕修天文、樂律、算法諸書命瑴成參預編訂。五十三年賜舉人;五十四年試禮部未第命與殿試賜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歷官江南道御史、工科給事中、順天府府丞充增修時憲算學館總裁官左遷光祿寺少卿管算學再遷刑部侍郎擢左都御史。 文鼎殫心歷學數十年苦心孤詣嘗自謂:「吾為此學與年俱進皆歷最艱苦之途而后得簡易有從吾游者坐進此道而吾一生勤苦皆為若用矣。吾惟求此理大顯使古人絕學不至無傳死且無憾不必身擅其名也。」又說:「余又善病且老矣雖嘗輯有〔古今歷法通考〕諸書妄自以為窺古人之意集諸家之長而性懶楷書又好增改稿與年積迄尠定本其在京師感于李少司馬(光地)之言努力作為〔歷論〕六七十篇頗抒獨見其他算學新稿亦且盈尺而未能出以問世虛名之負累謬為四方學者所知而欲傳之其人復求之不可得也。竊不自揆欲略仿蘇湖遺軌設為義墊約鄉黨同學為讀書之事此志果就即當息影卻掃于山村庶幾收拾累年雜稿次第成秩稍存一得之愚以待來學則數十年癖嗜苦思亦將有所歸著而凡事有天焉主之終不敢必其如何也。」述其一生治歷學之經過甚詳。 杭大宗(世駿)曰:「從來言治歷者有三:一以為必疇人之裔:梅氏兒時即父及墊師仰觀星氣雖世非臺官而自有家學。一以為必通經之儒:梅氏于學無所不窺辨先后天八卦位次不合者證其合讀等子韻而定為以代而變以地而變以代與地交而變中西之術紛綸旁魄而必歸之于堯、舜精一之傳實能貫天地人而通之謂之儒誠無愧也。一以為必精算之士:梅氏生有異稟而又佐以深思辨析幾微窮極杪忽非精算者能若是乎。」于文鼎之學推崇備至。 阮元曰:「徵君(梅文鼎)年二十七即有志步算之學距其卒且六十年積畢生之精力既專且久究極精微其學由授時以溯三統四分以來諸家之術博考九執回回而歸于新法一一洞見本原深澈底蘊而又神明變化于三角八線句股方程諸算事故著書滿家皆獨抒心得如創為三角方言等儀求弧度而不言角以上下左右論交食方向而不云東西南北尤足以見中西之會通而補古今之缺略者也。其論算之文務在顯明不辭勞拙往往以平易之語解極難之法淺近之言達至深之理使讀其書者不待詳求而義可曉然。誠以絕業難傳冀欲與斯世共明之故不憚反覆再三以導學者先路此其用心之善也。」其贊嘆之情溢于言表。 文鼎著述宏富嘗手訂〔勿庵歷算書目〕臚列書名并各系數語發揮撰述本旨;其他各書在〔清儒學案〕卷三十七〔勿庵學案〕附錄中已一一列述此處不贅。 文鼎于康熙六十年卒享年八十九歲。卒后魏荔彤(勿庵交游別見〔柏鄉學案〕)輯刊遺著凡二十九種名曰〔歷算全書〕;后由文鼎孫成重編改題為〔梅氏叢書〕乾隆間又為重編次以言歷者居前言算者列后收入〔四庫全書〕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