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樂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書
1:燕樂也寫作「宴樂」、「讌樂」。隋唐以前燕樂本指宴請賓客時專用的宮廷音樂后來逐漸成為宮廷中與雅樂有別的俗樂之總稱在宴飲、游樂、欣賞、禮儀等場合演奏。如周代的燕樂用于讌享賓客也稱房中樂其涵義略同東漢以后的食舉樂。隋、唐時代的「燕樂」是在各民族的民間舞蹈基礎上興盛發展起來的一種宮廷宴享音樂。故通常將漢魏六朝階段的俗樂稱為 「清樂」隋唐五代階段的新俗樂稱為「燕樂」體現在樂器、樂曲、表演形式等方面有西亞音樂特徵的加入。而隋唐燕樂所以能繁榮興盛一方面因經濟的發展一方面因為宮廷的愛好。隋文帝開皇初燕樂按音樂來源和樂隊編制分為七種稱為「七部樂」即是國伎、清商伎、高麗伎、天竺伎、安國伎、龜茲伎、文康伎。其他邊疆民族樂舞和百戲雜樂也歸于燕樂。 隋煬帝大業中重新調整為「九部樂」即清樂、西涼樂、龜茲樂、天竺樂、康國樂、疏勒樂、安國樂、高麗樂、禮畢樂增加的是「康國樂」和「疏勒樂」;唐武德初仍設九部樂與此小異。唐太宗貞觀十六年(642)設「十部樂」即是燕樂、清商樂、西涼樂、天竺樂、高麗樂、龜茲樂、安國樂、疏勒樂、康國樂、高昌樂增補燕樂及高昌樂去掉禮畢樂。上述除燕樂、清商樂和禮畢樂是中原傳統音樂其余各部都是外族音樂。狹義的「燕樂」是唐太宗曾命張文收編制用于比較莊重的場合屬「十部樂」中唯一編創的音樂。 「燕樂」是以漢族的歌詞和內容為主融合多民族的音樂精華并吸收若干民族的民間樂器為以后更廣泛地融合各民族音樂創造了先例故燕樂成為唐宮廷樂舞中占主導意味的音樂常在宴享時演奏。狹義的燕樂后來成為遼國的「大樂」北宋教坊燕樂于靖康后入金稱為「散樂」遼、金又以大樂、散樂與本民族、其他民族之樂合稱燕樂。
燕樂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典修訂版
1:[二]ㄧㄢˋ ㄌㄜˋ yàn lè 2:俗樂。唐代以先王之樂為雅樂新聲為清樂合番部為燕樂。 3:燕飲時所用的音樂。《周禮.春官.鐘師》:「凡祭祀饗食奏燕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