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境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書
1:「處境」一詞是當代存在哲學家海德格(M. Heidegger 1889~1976)用以說明「此有」(Dasein)所要開顯的三個「存在結構」中的第一重結構余兩重結構為「理解」(verstehen)與「言說」(Rede)。海德格認為所謂的「處境」是產生于當一個作為「此有」的人被帶至他所在的情況(Da)時的「基本存在方式」這種「處境」包括內在與外在的意義。 在海德格的分析中「此有」的存在性徵就是一種「在有」(In-Sein)或是「在世存有」。此處「在世」的意義是指「此有」雖然居住于世間但并非全然孤獨的存有必然要與世界(在海德格的用法中是指「此有」所理解的精神世界)發生關系。因此「此有」所具有的「在有」性并不只是空間上的「在」某一處也包括了此有對于自己與精神世界所具有的「開顯性」。 海德格分析「此有」開顯自己及世界的三個存在結構(或開顯方式)處境、理解與言說首先是處境的開顯理解則隨處境的開顯而一并出現接下來再隨著處境與理解的開顯言說亦隨之出現。也就是說在「此有」的整個開顯過程中首先顯示出自己的處境接下來對顯示的處境加以理解最后再把所理解的對自己說出。在海德格的看法中這三重存有結構(或開顯方式)不是并行互不相涉而是以前述方式重疊著。 海德格并進一步說明了「處境」對于「此有」所具有的意義。認為「此有」的處境具有下列的特性:(1)現實性(Faktizit?t)。這種現實性除了表示出「此有」的「在有」性外也指出了「此有」必須認清自己與現實世界的不可脫離性。(2)被投擲性(Geworfenheit)?!复擞小箷械阶约翰恢浜斡啥鴣硪膊恢浜嗡?。由于這種被投擲性會使人感到無可逃避的無奈。(3)恐懼感(Furcht)。即「此有」受到威脅時所生的感覺這種威脅可能來自事物也可能來自別人但恐懼的最后仍不脫對于「此有」自身所構成的威脅。(4)焦慮(Angst)。與恐懼不同的是焦慮的對象并不確定因為其對象包括了「在世存有」本身。當「此有」身處焦慮的處境時他是孤零零地面對自己的「在世存有」雖然在表面上衣食無慮但他仍感到無法安定只感到世間事物的沈落這世界變得無關緊要。海德格將「焦慮」稱為「基本處境」認為透過焦慮可顯示出「虛無」使人能體會到自己的有限性。 海德格提出「處境」觀念旨在扭轉西方哲學中過分重視理性認知的錯誤。自亞里斯多德(Aristotle)始西方的主流思想大都以為理性認知是此有開顯的唯一途徑海德格的「處境」說則強調理性認知的理解系基于對「處境」的理解使得西方思想中固有的「理解」觀產生了徹底轉變。固然部分學者批評海德格思想有傾向主意說之嫌但海德格的學說在西方哲學的發展上仍有其地位存在。
處境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典簡編版
1:所處的境況。 【造句】他處境堪憐急需外界伸出援手。
處境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典修訂版
1:所處的情境。如:「處境窘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