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抄本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書
1:手抄本指手抄之圖書;據(jù)某書為底本而抄錄者稱傳抄本。在中國造紙術沒有發(fā)明以前文字的傳播有賴于竹簡、木簡和帛書。蔡倫改進造紙方法和造紙原料后這個時期文章、書籍的流傳全仗讀書人手抄。明陸容[菽園雜記]卷10云:「古人書籍多無印本皆自抄錄」。宋李清照[金石錄后序]云:「獨余少輕小卷軸書帖寫本李、杜、韓、柳集、世說、鹽鐵論。」現(xiàn)今傳世的晉陳壽的[三國志]抄本殘卷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用紙抄寫的書殘卷僅存[吳志]部分。雕板印刷雖在唐代逐漸盛行但唐代書籍流傳仍然要靠書生手抄。清光緒25年(1899)甘肅敦煌莫高窟遺書即可證明這些起自晉末至宋初的30000余卷寫本圖書都是寫在質細而厚的藏經紙上包括了經史子集許多內容對于今天進行校勘、訓詁、輯佚均有極大貢獻。宋元時期的抄本傳世稀若星鳳明代抄本也不多見清代所抄之本傳世最多。在各種抄本中以名人學者所校為好因抄本在謄錄過程中難免出現(xiàn)舛誤或漏字、或改竄如能以較好之本為之校勘即是佳本。好的抄本一是依據(jù)作者稿本所抄而稿本又未付之剞劂這種抄本的價值尤高如[石頭記][徐霞客游記]的幾種早期不同抄本。二是抄本和傳世刻本相較在時間上要早在內容上要多如明抄本[北堂書鈔]、[說郛]等。在抄本中還有影抄本即將質薄而堅韌的紙覆在刻本上照其點畫行款一筆不茍地摹寫以宋刻本或元刻本為底本的影抄本稱影宋抄本、影元抄本。影抄本的價值在于當原本不幸湮沒即可從影抄本中窺見原本之廬山真面。明清以來的抄本書中以毛氏汲古閣抄本為最[藏書紀要]云:「汲古閣影宋精抄古今絕作字畫、紙張、烏絲、圖章追摹宋刻為近世無有」。官方政府所抄之書多是卷帙浩繁者如明[永樂大典]、清[四庫全書]等。清代私家抄書是傳世最大宗者但也有價值不高者如凡從流傳較多之刻本中摘抄某些段落章節(jié)拼湊成本或私墊訓蒙作為讀本傳抄通行刻本或四庫全書本者。明清兩代的名家抄本抄書用紙多自家印制版心下或版心上多印有自己的藏書室、樓、齋、閣、堂等名。明代抄本紙質多白皮紙明末抄本多用竹紙。明抄本中有黑格、紅格、藍格、無格之分一般來說黑格、紅格較之藍格在時間上要早。字體飄逸自然不受拘束有別具一格之感。清代抄本紙質多竹紙、毛泰紙。清初抄本字體也不受拘束揮酒自如乾嘉以來抄本多館閣體字體力求工整較好辨認。抄本中明抄本不避諱清代則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