賦格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書
1:賦格原系逃遁之意;在音樂中則引申為:一個意義深遠的主題被所有聲部模仿即相同的主題以模仿對位的方式交替出現在樂曲中并將主題和主題素材以各種巧妙的對位方法交織處理使全曲既有理性的設計亦有感性的發(fā)抒。因此賦格是對位法創(chuàng)作中最后發(fā)展的藝術形式也是復調音樂最高妙的曲式。 在十四世紀(或斷續(xù)延伸至十六世紀)賦格意指卡農或狩獵歌或指逃離即聲部彼此之間的追逐。從十五世紀下半葉出現聲樂曲之聲部模仿后賦格便具有更深一層之意義。如:帕雷雅(Ramis de Pareja)于一四八二年在聲樂曲中使用模仿他被認為是首先應用Fugue這個字的人。直到布赫納(Hans Buchner 1485~1538)才把這個字用于器樂中可于其鍵盤樂器之著作〔基礎教本〕(Fundamentum)一書中發(fā)現「賦格禁忌」(Tabulae Fugaudi)之字眼。 另外經文歌之形式以同一歌詞在不同聲部起唱則使用各種「起始模仿」此手法轉用于鍵盤樂器即所謂「主題模仿」(Ricercar)。主題模仿按聲樂之模式采多主題性并標示以緩慢的速度來進行。而「短歌」(canzona)是來自「主題模仿」乃是將法國之「歌曲」(chanson)轉用于器樂其內容乃經由一些短而敏銳之主題來變換運用而達成不同之結構。因此按照模仿聲樂風格之起源賦格亦呈脫胎于聲樂而陸續(xù)發(fā)展最后乃結合了歐洲南方之曲式結構和北方之復音手法五度賦格而成。五度賦格是指在賦格曲中主題出現之后隨后出現的答句是采用五度模仿呈現的它是標準的賦格由巴哈(J.S. Bach)所確立的形式。 巴哈的平均律鋼琴曲集不僅是鋼琴彈奏者之〔舊約圣經〕亦是洞悉賦格創(chuàng)作之良好教本而巴哈最后的作品「賦格藝術」更是學習賦格者的最高典范亦是作曲家必須研究的作品。作曲家馬勒(G. Mahler)曾學習巴哈賦格藝術之后作曲手法更為精進因而創(chuàng)作了大地之歌。 巴哈之后創(chuàng)作賦格的大師是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827)其晚期作品鋼琴奏鳴曲106、110號和弦樂四重奏「大賦格」作品133皆是。二十世紀新古典樂派以 「歸返巴哈」為口號再以賦格形式加以新的音樂素材創(chuàng)作使賦格再大放異彩代表作有:亨德密特(Paul Hindemith 1895~1963)的〔調性游戲〕(Ludus Tonalis)、普羅高菲夫(S.S. Prokofiev)的鋼琴曲〔前奏與賦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