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心理學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書
1:奈瑟(Ulric Neisser)對「認知」(Cognition)所下的定義為:「認知是指感覺輸入的轉換、縮減、精致化、貯存、恢復以及使用等所有的歷程。」因此認知心理學在研究個人如何獲得生活里的各種訊息以及這些訊息如何被表徵、貯存、提取使用。凡是涉及與認知有關的內在心理活動、從感覺到知覺從注意、記憶、圖樣的識別、知識的表徵、概念的形成、思維推理的運作、語言的表達、問題解決到閱讀理解構思寫作等都是認知心理學重要的研究主題。 由方法論來看認知心理學所研究的主題都是內在的認知活動是一種內隱的歷程相當復雜而且不易研究。因此在認知心理學的研究中需要更多的研究法來配合如有聲思考法就是要受試者把自己的認知活動鉅細靡遺的說出來配合視聽設備的輔助使研究者做原案分析藉此來了解個體的內在認知活動。 當代認知心理學的興起主要受二次世界大戰后各實務領域的殷切需求、電腦資訊工程發展、行為主義的理論缺失等等的沖擊。布羅本(Donald Broadbent)在應用心理學的研究發現人類并非被動的等待刺激相反的會主動的搜尋。因此在一九六零年代學者又開始對心智活動產生興趣。奈瑟于一九六七年出版第一本[認知心理學](Cognitive Psychology)的專書并于一九七零年促使[認知心理學刊](Journal of Cognitive Psychology)發行[認知科學](Cognitive Science)也在一九七六年創刊。因此認知心理學從正式興起到現在時間并不長但認知心理學的研究對社會科學卻帶來相當大的影響與沖擊。 認知心理學者普遍接受訊息處理模型因此訊息處理理論成為認知心理學的主要理論。此理論認為個體在訊息處理時主要分為幾個階段:訊息輸入、感覺貯存、選擇性注意、編碼、進入短期記憶、在工作記憶中短暫的停留與運作、進入長期記憶并做適當反應;如要提取使用時則須經過記憶的搜尋與解碼過程。早期的認知心理學似乎只重視認知因素的探討惟最近的研究發現個體在處理學習知識時也受學習動機、成功預期等因素的影響。在認知心理學的研究上還須兼顧情意領域的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