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心理學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書
1:動物心理學是應用觀察與實驗以研究動物行為的科學。研究的理論根據導源于哲學中的二元論;確定于進化論從而引起觀察動物行為以視其有無與人類行為近似的跡象。觀察的起點是認為人是動物中的一類從觀察動物行為或者可以發現人類基本的行為痕跡。初起時在「動物行為」(Ethology)的領域中后又成為「比較心理學」(Comparative Psychology參見「比較心理學」)。 動物心理學開始時含有對神人同性觀點的反對因素只取「同性觀點」將人下推至動物性方面根據非系統觀察之所見例如蜘蛛結網顯示此種昆蟲具有如人類般的智慧;又如警犬協助捉拿罪犯具有類似人的義務感。此后對動物的研究側重「本能」與「智力」認為動物界中如鳥類選擇筑巢之處及哺育幼兒屬于本能行為;而柯勒(W. K?hler 1887~1967)的猩猩實驗則認為動物在思想活動中有了解意義而頓悟的表現。又經觀察動物受傷時其同類相助的現象認為動物也有人類般的同情心。至于達爾文(C. Darwin 1809~1882)十九世紀所觀察的動物情緒也常是研究情緒者的援引資料。到施金納(B.F. Skinner 1904~1990)的研究出現不但將研究結果用于解釋動物行為而且用來印證人類的學習。 由對動物行為的研究邁爾(N.R.F. Maier)與史耐納(T.C. Schneirla)發現動物行為有與生俱來和后天獲得的二類以此印證電腦的作業后世之指定的作業猶如天生的活動能力;在特殊狀況下的實際活動則是由貯存資料而發揮的功能猶如獲得的一般。這種情形導引晚近學習心理中用電腦作業的程序做為教導或解釋學習行為的依據是以機械為師卻可回溯至動物心理學的研究。 動物心理學自出現迄今頗有貢獻但批評者以為人類精神方面的特徵如語言、宗教、藝術等方面在動物界尚無顯著的發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