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養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書
1:孝養出自〔鹽鐵論·第廿五篇·孝養篇〕文字是:「文學曰:『善養者不必芻豢也;善供服者不必錦繡也。以己之所有盡事其親孝之至也。故匹夫勤勞猶足以順禮;歠菽飲水足以致其敬。孔子曰:「今之孝者是為能養不敬何以別乎?」故上孝養志其次養色其次養體。貴禮不貪其養禮順心和養雖不備可也。』」 在〔鹽鐵論〕的辯論中御史大夫等政府官員從現實方面著眼而賢良文學則以道德理想為根本。御史大夫們認為必先滿足人民的物質生活后始可進一步提高人民的精神生活他們在申論孝道時在〔論誹〕中說:「蓋聞士之居世也衣服足以勝身食飲足以供親。內足以相恤外不求于人。故身修然后可以理家家治然后可以治官。故飯鍅(同蔬)糲者不可以言孝;妻子饑寒者不可以言慈;緒業不備者不可以言理。居斯世行斯身而有此三累者斯足以默矣。」他們認為若無法供應父母的生活要求 就稱不上是「孝」所以在〔孝養篇〕中繼續說:「與其禮有余而養不足寧養有余而禮不足。」就是說物質方面「養」要充足「禮」欠缺一些仍然是孝。 文學反對這個說法所以在〔孝養篇〕中提出了上一段中反駁的話。又繼續反駁說:「居家理者非謂積財也;事親孝者非謂鮮肴也亦和顏色、承意、盡禮義而已矣。」「君子重其禮小人貪其養。」所謂的「孝」就是說其核心并不在于物質方面豐厚的供養因為「養」只是最次等的「養體」其正的「養」應該是「養志」、「養色」;養志是合乎父母的心意;養色是恭敬和順從使父母看了喜歡這才是「孝」的真正意義。若是只求物質方面的供養卻未能作到對父母心意的尊重仍然是「不孝」。 從御史大夫與賢良文學對「孝」的看法中可以發現兩者各有其側重之處文學的看法為孝的「本質」所在對于父母的物質奉養固然重要但是「孝心」卻更重要。因為物質方面的奉養有時并非人力所能完全控制而「盡心」卻是人人都能做到的。
孝養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典修訂版
1:盡孝奉養父母。《書經.酒誥》:「肇牽車牛遠服賈用孝養厥父母。」《漢書.卷四.文帝紀》:「今歲首不時使人存問長老又無布帛酒肉之賜將何以佐天下子孫孝養其親?」佛家以尊親亡故后追薦供養稱為「孝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