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孝孺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教育Wiki編版
1:方孝孺(1357~1402)宇希直一字希古號遜志學者稱為正學先生;明浙江寧海人。自幼精敏絕倫八歲而讀書十五而學文輒為儕輩所稱;二十游京師為太史宋濂入室弟子。宋濂嘗謂:「游吾門者多矣未有若方生者也。」宋濂返金華孝孺復從之先后凡六歲盡傳其學。 孝孺舉洪武進士授漢中教授。蜀獻王聘為世子師極獲蜀獻王器重名其讀書之廬日「正學」。建文帝召為翰林院學士進侍講學士洪武實錄修撰總裁帝有疑問不時宣召君臣之間同于師友。 燕王朱棣起兵纂位孝孺被捕系獄。時當世文章共推孝孺為第一燕王欲令草詔以塞天下之人心孝孺以周公之說窮之燕王降志乞草詔孝孺怒罵不已大書「燕賊纂位」四字遂被礫死于聚寶門外享年四十六歲。坐死者凡八百四十七人誅及十族。至明后期始獲寬宥追諡文正其后史書、裨記往往表彰孝孺之節義而忽略其理學思想。劉宗周曾說:「考先生在當時已稱程朱復出后之人反以一死抹過先生一片苦心謂節義與理學是兩事出此者入彼至不得與揚雄、吳草廬論次并稱于是成仁取義之訓為世大禁而亂臣賊子將接踵于天下矣。」又稱譽其「扶持世教不愧千秋正學。」 孝孺以獲罪明成祖其學亦懸為厲禁故其著作多已散佚。追明后期弛禁僅由后人輯得著作二十四卷名〔方正學先生遜志齋集〕(今有四部叢刊初編本)〔明儒學案〕、〔明史〕均有傳。 孝孺為學很少論及天道認為理本乎天無須論證問題在如何躬行實踐專志于心性之修養。 孝孺重視小學他認為小學并非僅教幼童蒙學之事而是自幼至長終身皆當實踐的工夫。他著有〔幼儀雜箴〕一書將小學科目列為坐、立、行、寢、揖、拜、食、飲、言、動、笑、喜、怒、優、好、惡、取、與、誦、書二十項;每一項內容不僅涉及使幼童學到形體外表的規則更應注意心性之涵義。如「坐」要「端莊」是為了培養堅靜若山的精神。「立」要「植」同樹一般挺直是為了培養屹然不動的精神。「寢」要「寧心定氣」是為了安養顯德等等。把理學中關于心性修養的內容都納入灑掃應對、飲食言動的日用常行之中以養其心志體驗天道成為有道德的君子。 孝孺認為「治人之身不若治其心使人畏感不若使人畏義;畏義者于不善不禁而不能為畏感者禁之而不敢為不敢與不能何啻陵谷。」又說:「養身莫先于飲食養心莫要于禮樂。人未嘗一日舍飲食何獨禮樂而棄之尊所賤卑所置失莫甚焉。」因此他指出正心、治心、養心、洗心為學道要旨;而治心之術則在其〔幼儀雜箴〕及〔君學〕篇中皆有概括的說明。他論治心方法主張靜不離動心不離物著重「涵養以敬以澄其內制之于義以應乎外」的內外并進的方法。也就是他常說的「以敬存心以義制行」。 孝孺的心性修養工夫雕偏重于克己、內省但并非樂其一身以自適而應措之以行事當有「經世宰物」之心。因此他反對「空談不務實」而要以諸葛亮、范仲淹、司馬光等君子為法以「大賢豪杰」的勇氣來振興正學。 孝孺曾著〔周禮辨正〕一書現已散佚但可從其〔遜志齋〕卷四〔周官篇〕中明其梗概。他曾指出所以要「誦圣哲之遺言考帝王之善政」目的在「明王道」。他認為要「明王道」除了推行〔周禮〕以外還要「辟異端」尤其是他對佛、老二氏有嚴厲的批判。不過他僅批判佛氏離事棄物默坐澄心并未根本否定佛教哲學甚至在求「道」上有時也采用了佛禪的「忽明頓悟」的方法。
方孝孺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典修訂版
1:人名。(公元1357~1402)字希直一字希古明建文帝之忠臣寧海人。以明王道、致太平為己任工文章名書室曰「正學」官侍講學士因拒燕王草即帝位詔之命而被殺福王時追諡文正。著有《侯成集》、《希古堂稿》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