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素養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書
1:文化素養是指能夠流利地運用一個文化中的主要慣用語、暗示、或非正式的內涵等。從簡單地能看懂路標到了解與歷史背景有關的俚語文化素養意味著能夠了解文化并進而能反省文化。然而光是知道某些文獻是不夠的正如生活乃是錯綜復雜地交織著藝術、表達、歷史與經驗。因此文化素養往往需要熟悉許多瑣事以及透過這些瑣事所構成的語言或集體經驗或知識。由于是集體經驗或背景因此文章或知識的創作者往往假定讀者已經了解或已經掌握了該文化的內涵。 文化是個復雜的概念大體而言乃指影響著某一族群人們的價值、規范、傳統也影響著這群人如何認知、思考、互動、行為方式、世界觀等。因此文化素養的建立有賴文化能力(cultural competence)或多元文化能力(multicultural competence)的養成。為了能夠有效地與不同文化的人互動文化能力包含四個要素:(1)覺察:指能意識到自己對異文化人們的作為;(2)態度:指具有檢視不同文化的價值與差異并能接納文化差異的態度;(3)知識:了解自己文化并進而能了解其他不同文化與其世界觀;(4)技能:具備跨文化的能力如溝通的能力包括語言與非語言的溝通等。人們若具備文化能力將可以了解來自不同文化的人、順利溝通、并能有效地互動。 文化能力的培養與展現在許多領域都受到重視。例如在醫療照護領域缺乏文化理解的診斷有時甚至會產生致命的結果;在商業領域文化能力的缺乏有時會導致傷害了對方的自尊甚至許多無法觀察到的心理層面的影響有時也會擴散到無法掌控的地步。在教育領域對少數族群的重視與族群交流的增加使得各國逐漸重視教師是否具備文化素養以面對愈來愈多元的學生族群這些族群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多元的價值觀、不同的行為規范等。由于能與生具備文化素養能力的人并不多因此文化能力乃必須刻意培養。反省自己可能有的偏見、成見、或歧視培養跨文化的能力、找尋角色楷模、多與具文化能力的人相處等等都是可行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