樸學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書
1:樸學之名起于西漢;其時樸學所指即是經學。自武帝以降漢之諸帝莫不治經學;初武帝以為〔尚書〕是枯燥無味的「樸學」不喜閱讀后聞兒寬說經喜之遂請為講解。后世稱經學為「樸學」本此。 武帝即位未久接受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元朔五年(公元前124)更開辦太學以研究儒家經學。漢初諸經俱賴口授口耳相傳難免譌誤欲有憑藉不能不重「師法」唯學問傳授難免后學者之衍述發明注釋解說若新有章句遂又另立「家法」。大體言之兩漢經學西漢重師法東漢重家法其優點是重傳授防冒偽明本源尊經學其缺點是分派別爭立學存私見妨害公開研究。 當時經學除在學校進行研究外兩漢諸帝往往召集經師進行討論。第一次是漢宣帝甘露元年(公元前53)召集諸儒論五經異同于石渠閣;第二次是東漢章帝建初四年(公元79)大會諸儒于白虎觀。這兩次經學會議都是討論今文經學;第二次的討論結果并編成〔白虎通義〕以為經學的標準答案將經學導向繁瑣與迷信兩個方向發展以利統制思想而鞏固統治。由于帝王尊重經學且自武帝設科射策后社會上更視經學為博取功名富貴的工具故西漢時有「遺子黃金滿籝不如教子一經」之諺。 又兩漢經學有今古文之分此乃起于文字的不同;今文即指當時通行的隸書古文則指先秦的古文字而言。漢初所傳諸經皆為今文后山崖復壁所出者則為古文。唯當時太學所立五經十四博士均為今文學家并無所謂今古文問題;及王莽執政劉歆倡議古文古文經學才起而與今文經學相抗。更由于今古文師法、家法不同因此不僅諸經文字有出入甚至解經的主張也迥異。后來今古文之爭演變為意氣用事古文學家詆今文學家為「口說無憑」今文家則斥古文家為「向壁虛造」彼此互相攻訐久未止息。 就兩漢經學之研究言大體西漢說經偏于微言大義講求經世致用;東漢經師多詳于章句訓詁。至東漢馬融、鄭玄等經師出更致力于經義的訓詁后人遂將名物訓詁之學稱為漢學。此外西漢經師多專治一經東漢經師則幾遍通群經;西漢經師篤信遺經很少撰述東漢說經則至為繁富。 又兩漢經學就地域言有齊魯之分。治齊學者多今文家其說經主讖緯尚陰陽五行之說;治魯學者則多為古文學家其說經重訓詁。 及至宋代在經學的研究上舍兩漢訓詁章句之學而更趨向主觀的反省、體驗義理的闡發。由于不信注疏進而蔚為疑經、改經的風氣使樸學、漢學與宋學形成不同的治經取向。再加上北宋雕版印刷術盛行以后使兩宋經學著述保留下來的比以往任何朝代要多。迄中清惠氏之學以博聞強記為初基以尊古守家法為究竟;其治經要旨純宗漢學謂漢經師之說可與經并行。樸庵篳路藍縷以五經教授鄉里;研谿(惠周惕)、半農(惠士奇)繼之益宏其業;至松崖(惠棟)而蔚為大宗。近代言漢學者必以東吳惠氏為首。 錢竹?。ㄥX大昕)撰〔惠棟傳〕說:「宋、元以來說經之書盈屋充棟高者蔑棄古訓自夸心得下者剿襲人言以為己有儒林之名徒為空疏藏拙之地。獨惠氏世守古學而先生所得尤深擬諸漢儒當在何邵公、服子慎之間馬融、趙歧輩不能及也?!箍芍^推崇備至。
樸學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典修訂版
1:樸實之學?!稘h書.卷八八.儒林傳.歐陽生傳》:「吾始以尚書為樸學弗好及聞寬說可觀。」清代的漢學家以考據訓詁的方法來研究經文稱為「樸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