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有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書
1:「此有」是存在哲學家海德格(M. Heidegger 1889~1976)與雅斯培(K. Jaspers 1883~1969)用以特指「人類存在」(Human Existence)的字。此有的英文意義為「在那兒」(being there)指出人類存在的特有方式。海德格和雅斯培都認為對于此有的理解只能透過人類存在的途徑而非透過本質的理解。 海德格以為「此有」有三種特性:一是「現實性」(facticity)即是「我」存在一個已經存在的我的世界中「我」「被擲入」于一個不是由我所制造的世界中。這種「現實性」同時也產生了對于「我」的限制「此有」因此產生了「焦慮」(angst)。第二種特性是「喪失性」(forfeiture)。此有因淹沒于每日的生活而背離了它真實存有的實現。在此種情形下「此有」大部分的時間都生活于「不真實」(inauthentic)的世界中成為眾人所期待的「他們」或「一個人」。第三種特性即是「存在性」。「此有」不只是既與的、額外的特性「可能性」才是它的首要特性。「我」過我自己的生活這生活可說就是一連串的「計劃」既為將來也為現在。也因此「我」的生活是「超越的」。 在雅斯培的分析中此有所指的也是人類的存在。不過是屬于人存在的第一個層次:在時空中存在的經驗性的對象。除此之外人還有第二層次「一般意識」(consciousness as such)與第三層次「精神」(spirit)的存在。依雅斯培的觀點這三個層次都是主體的「統攝者」(encompassing)之「內在的」模式。除了這三種「內在的」模式外人還有一種「超越的」模式 就是「實存」(existence)。每個人都是「可能的實存」而非「既存的實存」因此「實存」是一種「可能性」不只是經驗、意識或是精神而是人在面對「超越界」或站在歷史中時所有的自由、開放與真實性。 透過存在哲學家對于「此有」的分析使得原本探討「客觀存在」的問題轉而到人自己本身所面對的問題上使得當代哲學問題的探討重點由遙遠的「本體」變成真實的「人類存在」。海德格和雅斯培在對「此有」分析上或有不同但是他們對于「此有」所具有的「計劃性」或是「超越性」之說明都可視為對于人的「可能性」的期許而這點對于教育工作者來說也饒有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