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與弼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書
1:吳與粥(1391~1469)字子傳號康齋明撫州崇仁人(今屬江西);父溥為國子監司業。 康齋年十九赴南京省親從洗馬楊文定(溥)學讀朱熹編〔伊洛淵源錄〕慨然有志于道遂棄舉子業謝人事獨處小樓盡讀四書五經、諸儒語錄不下樓者數年。中歲家益貧躬親耕稼非其義一介不取。四方來學者眾康齋常雨中被蓑笠負耒耜與諸生并講歸則解犁飯糲蔬豆共食。 陳白沙自粵來學;晨光才辨康齋手自簸谷白沙未起康齋大聲曰:「秀才若為懶惰即他日何從到伊川門下又何從到孟子門下!」 康齋淡薄名利省郡交薦之均不赴。嘗嘆曰:「宦官、釋氏不除而欲天下治平難矣;吾庸出為。」 景泰七年(1456)御史陳述請禮聘康齋俾侍經筵或用之成均教育胄子;詔江西巡撫韓雍備禮敦請竟不至。天順元年(1457)忠國公石亨欲引賢者以收人望;謀放大學士李賢(李文達)屬草疏薦之帝命賢草敕加束帛遣行人曹隆賜璽書齎禮幣徵召康齋赴京師。比至帝問賢曰:「康齋宜何官職?」對曰:「宜以宮僚侍太子講學。」遂授左春坊左諭德康齋疏辭。賢請賜召問且與館次供職于是召見文華殿。帝曰:「聞高義久矣特聘卿來煩輔東官。」康齋對曰:「臣少賤多病杜跡山林本無高行徒以聲聞過情誤塵薦牘圣明過聽束帛邱園臣實內愧。」力疾謝命不能供職。帝曰:「宮僚優閑不必固辭。」賜文幣酒牢命侍人牛玉送之館次。帝顧賢曰:「人言此老迂不迂也。務令就職。」帝眷遇良深康齋辭益力;留京師二月三辭不得命乃以疾篤請帝始允賜敕慰勞賚銀幣復遣行人送還命有司月給米二石。康齋歸上表謝恩并陳崇圣志、廣圣學等十事。成化五年卒享年七十九歲。 黃梨洲在〔明儒學案〕中稱康齋:「上無所傳而聞道最早身體力驗只在走趨語默之間。出作入息刻刻不忘久之自成片段所謂敬義夾持、誠明兩進者也。一切玄遠之言絕口不道學者依之真有途轍可循。」 康齋之學自學自得刻苦奮勵多從五更枕上汗流淚下得來。其講學授徒多采啟發方式促其自悟。 先后從吳康齋受學者有婁諒(一齋)、胡居仁(敬齋)、羅倫、謝復(一陽)、胡九韶(鳳儀)、陳獻章(白沙)、周文、楊杰、鄭伉(孔明)等。陳獻章得其靜觀涵養遂開白沙之宗;胡居仁、婁諒得其篤志力行遂啟余干之學。王陽明即從婁諒問學為康齋再傳弟子。 康齋主刻苦自力只求心得不事著述;故某著作不多僅有〔日錄〕一卷其體裁近似語錄并無系統。今有明末崇禎刻本〔康齋文集〕十二卷;清康熙年間將其〔日錄〕匯入〔廣理學備考〕一書稱〔吳先生集〕。 康齋治學主講身心修養并不重視天道自然。他在〔日錄〕中指出:「為學無非存天理去人欲學圣賢者舍是何以哉!」而為學過程著重變化氣質其方法就是「讀圣賢書體會圣人遺言以充實吾心固有之仁義禮智」。 康齋認為讀書目的是「反求自心」其方法著重靜觀涵養、啟發積功久而自成。康齋強調做靜觀、夜思工夫在靜中冥悟獲得「意思」。此與朱熹學說稍有不同。因此〔四庫全書提要〕中認為「康齋之學實能兼采朱、陸之長」。 陳獻章與吳康齋師生情誼極深康齋卒后陳獻章為之刊印遺集陳獻章所云「為學須從靜中養出端倪」無疑是與康齋的靜觀修養一致。 白沙之學又經過其弟子湛若水(甘泉)與王陽明的切磋而成為明代中葉之心學。 婁一齋(婁諒)則是康齋很賞識的學生康齋稱其「所學篤實能進入其堂奧」對他評價很高。一齋將康齋洗心、涵養之說引申為「以收放心為居敬之門以勿忘勿助為居敬要旨」。一齋是康齋學生王陽明又從一齋問學因此可說康齋之學是王學之啟蒙與發端有其傳承關系而陽明則承先啟后使姚江之學成為有明一代之顯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