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瓊貝瓊的籍貫研究
明潘廷章《硤川圖志》載:殳山又作芟山,西山之西北六里,高二十余丈,周七里,桐轄也。《桐邑志》曰:殳山,因殳仙而得名。殳仙名基,得導引術入千金鄉,相傳宋時人,登此山數年,跌坐而化……其地歷史,據《石涇小志》載:“漢代為由拳縣西南境,三國(吳)后改屬嘉興,五代(后晉)時又改屬崇德,明代宣德五年(1430)后劃歸桐鄉。至1950年,殳山又劃歸海寧雙山鄉。
從貝瓊的詩可以看出,他可能就是海寧當時的殳山人,有《殳山隱居詩》為證:病客從教懶出村,兩山一月雨昏昏。野花作雪都辭樹,溪水如云欲到門。無復元戎喧鼓吹,試從田父牧雞豚。來青處士時相過,猶是平原舊子孫。”
光看此詩還不足以說明問題,殳山山麓有他的故宅與來青堂主陸容的遺址。殳山位于硤石鎮雙山村,分為東殳山和西殳山,東殳山也稱史山。所《硤石圖志》記載:“殳山在西山之西六里,高二十余丈,周七里,桐轄也。”桐邑志曰:“因殳仙而得名。殳仙名基,得導引術入千金鄉。相傳宋時人,登此山數年,趺坐而化,其徒收瘞惟巾氅云。”殳山上名勝古跡很多,據《桐鄉縣志》記載:“山上有潮音庵,又有殳仙石、銅棺冢、洗藥池、煉丹臺、藏兵塢、小赤壁、一滴泉、公主墓諸勝跡,山麓有明初貝清江故宅及陸容來青堂遺址。”1950年,桐鄉縣屠甸區殳山鄉的七個村并入海寧縣。20世紀80年代,已將殳山改為公墓。
殳山原屬桐鄉,后改歸為海寧。故說貝瓊是桐鄉人也沒錯,說他是海寧人更是沒錯。現殳山歸屬海寧的雙山鄉,那貝瓊自然就是海寧人了。另外,他還寫了《游殳山詩》:
神人夜割蓬萊股,蒼然尚作青獅舞。殳基得道此飛騰,煙火千家自城塢。前年盜起官軍下,存者如星繞四五。我來欲置讀書床,出入未愁穿猛虎。山寒月黑無人聲,夾道長松作風雨。”
從詩句來看,貝瓊確實曾在殳山隱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