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壬子冬至日過來青堂三首示勉中祖南二友 / 作者:貝瓊 |
衣冠且從俗,猶有晉風流。
我愛陶貞白,人稱馬少游。
蜂房寒未割,雞柵暖宜修。
不必論三仕,何如號四休。
¤
|
|
壬子冬至日過來青堂三首示勉中祖南二友解釋: 這首詩詞是明代貝瓊所作,名為《壬子冬至日過來青堂三首示勉中祖南二友》。以下是我為您提供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壬子冬至日過來青堂三首示勉中祖南二友》
衣冠且從俗,猶有晉風流。
我愛陶貞白,人稱馬少游。
蜂房寒未割,雞柵暖宜修。
不必論三仕,何如號四休。
詩詞的中文譯文如下:
穿著衣冠雖然隨俗,仍然有著晉朝的風采。
我喜歡陶淵明的純白,人們稱贊我像馬少游。
蜂房雖然寒冷未被割取,雞柵卻溫暖而值得修整。
無需過多談論我三次的仕途,不如享受自由自在的第四休閑。
這首詩詞表達了作者對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借用了陶淵明和馬少游這兩位文人的形象進行自我表達。作者感嘆自己雖然身處世俗之中,仍然保持著一種晉朝文人的風采與情懷。他喜愛陶淵明那種淡泊名利、清高自然的生活態(tài)度,同時也希望能被人們稱為像馬少游一樣的人物,后者是古代文學中的一個閑逸自在的形象。
詩中提到的蜂房和雞柵,是對室內外環(huán)境的描繪。蜂房寒冷未被割取,暗喻著作者的自由狀態(tài),沒有被束縛。而雞柵溫暖宜修,則象征著舒適的生活環(huán)境,也可以理解為修整自己的內心情感。作者并不追求世俗的成就與榮華富貴,而是更看重內心的自由和舒適。
最后兩句"不必論三仕,何如號四休"表達了作者對于官場生涯的淡漠態(tài)度。不愿多談論自己三次的仕途經歷,而更愿意選擇第四次的休閑,這里的“四休”指的是安閑自在的生活狀態(tài)。
整首詩以簡潔明快的語言表達了作者向往自由、追求寧靜的心境,同時彰顯了他對文人的情懷和對官場的冷漠態(tài)度。通過陶淵明和馬少游這兩位文人的形象,貝瓊將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巧妙地融入其中,展現(xiàn)了對自由閑逸生活的渴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