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擬古 / 作者:貝瓊 |
荊山一何高,上與天門通。
猶聞產玉處,吐氣成白虹。
懸藜混燕石,世已無國工。
琢之懼不完,不如在石中。
卞和恥再刖,玉亦悲無窮。
吾今死抱璞,庶以全其躬。
|
|
擬古解釋: 《擬古》是明代貝瓊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該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荊山一何高,
上與天門通。
猶聞產玉處,
吐氣成白虹。
荊山高聳入云,似乎與天門相通。還能聽聞玉石的產地,它吐出的氣息成為一道美麗的白色虹。
懸藜混燕石,
世已無國工。
琢之懼不完,
不如在石中。
懸掛著石英和燕子石的礦脈,世上已經沒有那些能工巧匠了。對于琢磨這些礦石,人們心生恐懼,不如將它們保留在原石中。
卞和恥再刖,
玉亦悲無窮。
吾今死抱璞,
庶以全其躬。
卞和(春秋時期的著名工匠)恥辱地再次被判刑,玉石也感到無盡的悲哀。我現在選擇抱著這塊未經琢磨的玉石而去死,期望能夠保全自己的身軀。
這首詩詞表達了作者對美麗的礦石和瑰麗的玉石的懷惜之情。作者通過描繪荊山的高聳和玉石的產地,展現了大自然的壯麗和玉石的珍貴。然而,由于時代的變遷和人才的匱乏,玉石的琢磨變得困難而可怕,因此作者選擇保留原石,表達了對美好事物的珍愛和對世事的無奈。最后,作者宣示自己寧愿死抱著未經琢磨的玉石,以保全自己的尊嚴和純粹。
這首詩詞通過對自然景觀和人文情感的描繪,以及對玉石的隱喻,表達了作者對于美的追求和對世事的思考。同時,也反映了作者對于時代變遷和人才匱乏的憂慮,以及對于純粹與尊嚴的追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