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中和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書
1:致中和是充分達到中與和的境界。〔中庸〕說:「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喜怒哀樂是人與生俱來的情感與情緒從喜怒哀樂之未發說「中」可有兩種解釋一是情緒未被激發時比較平靜的自然心境一是指超越于情感情緒之上的道體。從「中也者天下之大本」句則「中」應解作超越的道體。因情緒未被激發時的心境雖然比較平靜但未必是合理的其中可能有私欲壅塞著如是怎可以是天下之大本? 若中是指超越的中體、道體則發而中節之和是指因為體會到中或道體而使自己的情緒能合理地發用。如果沒有中或道體作根據是不能有中節之和的中與和是體和用的關系。中是本體所以是天下的大本;和是中的發用故是天下的達道。而如果能充分的體會到中又完全實現達致和的境界便可使天地萬物各得其所各遂其生。另一解釋是古人有把天「類人化」的觀念認為天有意志也有情感。天的情感表現在自然現象的常規或突變猶如人的平靜或喜怒;但天的情感作用因人而發尤其帝王如果行事合乎天理則可獲得天的贊美而風和日麗否則便可能使天發怒而有自然災害不過天的本來狀況是平和的用以解天下之大本也可供思考。 致中和是人的事或甚至是個人的事何以有使天地得其位萬物得其育的效果呢?朱子注說:「蓋天地萬物本吾一體吾之心正則天地之心亦正矣吾之氣順則天地之氣亦順矣。故其效驗至于如此。」這是說天道和人道是相同的人若充分達致中和的境界則人的存在狀況便是天地萬物的存在狀況。即當人致中和而回到合理的狀況時便體會到天地萬物的合理狀況。在這時候天地萬物的本來面目才得以顯現出來。 當人致中和而體會到天地萬物的合理狀況的意義可以用宋儒程顥(明道)的「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來說明。當人平靜自得、悅樂平和時會感到萬物四時也是如此的。這是一種觀照的境界。當然除了是一觀照的境界外人的致中和還會引生出不斷的道德實踐活動如〔中庸〕后文所說的「至誠盡性」至誠的人能充分實現其性也是「贊天地之化育」。(參見「至誠盡性」) 宋明儒者對「中和」的涵義有許多討論成為宋明儒學的重要問題。程頤(伊川)與呂大臨曾詳論中和但未能有定論。伊川另一弟子楊時(龜山)則有較明白的說法他說:「學者當于喜怒哀樂未發之際以心體之則中之義自見。執而勿失無人欲之私焉發必中節矣。發而中節中固未嘗忘也。」(見〔宋元學案·龜山學案〕)楊龜山認為人從喜怒哀樂之未發時可體會到中這是一種由靜坐而體證超越的本體的工夫。朱子曾對中和問題困思許久他的思想亦因對中和問題的解決而決定。朱子說:「蓋人之一身知覺運用莫非心之所為。則心者固所以主于身而無動靜語默之間者也。然方其靜也事物未至思慮末萌而一性渾然道義全具;其所謂中是乃心之所以為體而寂然不動者也。及其動也事物交至思慮萌焉則七情迭用各有攸主;其所謂和是乃心之所以為用感而遂通者也。」(見〔答張欽夫書〕)朱子認為中是指未接事物未有思慮時的寂靜的心體在寂靜的心中存在著渾然的性理。在交接事物產生思慮時人的情緒活動表現得恰當便是所謂和是心的感通表現其作用的狀態。因此朱子所謂的中與和都是兼指心、性而說的。當情未發時心寂然性渾然而在。當情發時心感通而性亦分別表現為仁義禮智。朱子此說與楊龜山以超越的本體(亦即性理)為中并不相同。由此朱子主張靜涵動察(靜時涵養動時察識)而以敬賅之的工夫。是以心、性為二心是活動不是性理;必須通過認知的作用持敬的工夫心才能明理合理而有道德行為的產生。
|